時間很快轉眼就到了周五,這天正是許望秋和林匡對決開始的日子。
這天早上,張友軍從家里出來,走向街頭的書報亭,去買《明報》和《大公報》。他前面的四個年輕人也正走向報刊亭,邊走邊聊天。他們聊天的內容,正是許望秋和林匡的對決。對于這場林匡和許望秋的對決,他們中沒有任何一個人看好許望秋,都認為林匡肯定會贏。
張友軍心想,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不看好許望秋;其實只要不是腦子有問題,沒有哪個正常人會看好許望秋的,畢竟林匡寫了那么多年小說,銷量擺在那里的。
書報攤很快到了。此時書報亭前站著好幾個年輕人,揮舞著鈔票,讓老板給自己拿《大公報》和《明報》。跟林匡一起走過來的四個年輕人,也都掏出鈔票。
“老板,我要一份《明報》,一份《大公報》!”
“老板,我也要一份《明報》,一份《大公報》!”
張友軍見狀,也趕忙掏出鈔票:“我也要一份《明報》,一份《大公報》!”
從老板手中接過報紙,張友軍來到站臺等公交車。他拿起報紙正要翻看,突然感覺氣氛有點不對,站臺不像平時那么熱鬧,顯得出奇的安靜。他抬頭看了看,站臺上的十來個男女,全都捧著一份報紙在那里目不轉睛地看著。
張友軍搖了搖頭,翻開《明報》,很快看到了林匡最新連載的小說。看到小說的名字。他不由心想,極刑是什么?是酷刑嗎?他的好奇心被吊了起來,認認真真地閱讀起來。
只見小說寫道:“我第一次見到那個人的時候,就覺得這個人有點怪異。通常,一個人若是給人以怪異的印象,不是這個人的外形,有什么特異之處,就是他的行動,有多少不合常規。可是,這個人使我產生怪異之感,卻不是由于上述兩點,而是另有原因。
原因是什么呢?還是從第一次見到這個人的時間、地點說起的好。時間是黃昏,地點是在一個蠟像院之中。蠟像院這個玩意,不知是誰首先發明的,把真人大小,用蠟制成的人像,配上真正的服裝,陳列出來,供人參觀。做得好的蠟像,頗能給人以真人的感覺,所以蠟像院這等所在,也就使人自然而然聯想起許多詭異、恐怖的事情來……”
林匡的小說開篇向來精彩,這部《極刑》也是如此。在故事開場,衛斯理被一家蠟像館中可怕的景象嚇呆了,里面是歷代被酷刑折磨含冤而死的英雄豪杰,而是做得栩栩如生。這個故事不禁讓人想起了美國恐怖片《恐怖蠟像館》,讓人不禁懷疑蠟像館是用真人做的,讓人對故事的后續發展充滿期待。
張友軍看完《極刑》開篇內容后,被林匡的描寫深深震撼了。他由衷的感嘆地道:“不愧是林匡啊!這個開篇看得我寒毛直豎!”
旁邊的年輕人聽到這話,忍不住道:“是啊,我也是看得頭皮發麻。我覺得林匡最厲害的是對故事氛圍的營造,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張友軍微微點頭:“對啊,氣氛營造得特別好,總是能吸引讀者不住的讀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