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賽兒受朝廷壓迫選擇起義是對的,但衛青身為朝廷將軍,奉命平定起義也沒錯。唐賽兒與衛青只是處于各自的立場,擔起了各自的歷史使命。這場戰爭不管是起義的百姓還是鎮壓起義的明軍都沒有錯,錯的是統治者和施政的官員。”
“且唐賽兒起義這個時期與王朝末年的起義又不同,王朝并沒有到需要改朝換代的地步,起義最大的意義是敲響朝廷的警鐘,為百姓謀一個生路。”
“當然了,我贊揚這位衛將軍最最最重要的原因是,這個衛青是個平倭將軍啊,他曾駐扎山東沿海抗擊倭寇十幾年。我就問,平倭的將軍誰不愛反正,我對一切打過小日子的將軍都有十層濾鏡啦。”
“當然這個濾鏡也不止我們現代人有,山東沿海飽受倭寇侵擾的百姓也有。”
洪熙元年,衛青因犯事被逮捕入獄,本要到新帝朱瞻基登基后念其有功的份上將其釋放才可官復原職。如今因天幕之故,明仁宗朱高熾回憶其所犯之事,便決定赦免,另他官復原職,繼續負責山東平倭之事,只少不得令人前去提點一番。
而宣宗朝的衛青在天幕第一次出現前后就已經得到赦免,為京營陳情的奏折也上過了,眼下正在登州一代防御倭寇。
英宗朝的衛青則正在病中,皇帝剛從太醫院遣了醫士前來醫治,然已藥石罔效。聽到天幕的褒獎,衛青的心情也變得輕松起來,竟連病痛都沒有那么難過了。
“衛青死后,他曾守護的地方百姓思念他,向朝廷請求為衛青建立祠堂。衛姓祠堂有一對聯是兩青御外侮,七出立大功。寫的就是大漢衛青七擊匈奴,大明衛青防倭十幾年之功,立祠以祀。”
“跨越一千五百年的時空,兩位衛青將軍都守護了自己所在時代的一方百姓。”
正在宣室陪少年天子看天幕的少年衛青心中生出幾分異樣的激動,而英宗朝的衛青也在天幕的褒揚中含笑而終。
大明衛青一生歷經了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五朝,如今得以善終,雖比不得大將軍衛青的功績,但這一生卻也不算虛度了。
“說完衛青,我們說回唐賽兒起義。唐賽兒的這次起義,只持續了六十多天,卻給了日漸驕矜并逐漸怠政的皇帝響亮的一巴掌。惱羞成怒的朱棣下令將柳升下獄,山東布政使、參議、按察使、按察副使、僉事及出現起義的郡縣官吏,統統處死。”
“其后,為搜捕唐賽兒,朱棣兩次下令凡北京和山東境內尼及道士悉捕至京師詰問之、凡軍民婦女出家為尼及道者,悉關京師注2。先后有一萬多尼姑、道姑被捕至京師訊問,唐賽兒卻始終不知所蹤。”
“這場起義于山東百姓和明軍來說都是一場浩劫,起義百姓苦,因此役犧牲的將兵亦何嘗不苦。他們也大多來源于百姓,是人家的兒子、丈夫、父親。不管死的是義軍還是明軍,最后咽下這份苦果的卻是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