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吧大明有名的昏君竟然有個慫宋和奴清比不過的優點。那么朱由校在這方面做了什么值得表揚的事情呢”
“一是引進紅夷大炮,熹宗時,由徐光啟等人派遣的張燾、孫學詩在澳門購買了四門紅夷大炮送到北京注1,朱由校就令一人同時聘請葡萄牙銃師來京師。當時朝廷對引進紅衣大炮和引進洋人反對者眾,但朱由校駁回了反對,還繼續引進了一十六門紅夷大炮。”
“其中十一門紅夷大炮被運到關外寧遠,在天啟六年明軍擊敗數倍于己的后金獲得寧遠大捷發揮了重要作用,朱由校因此冊封紅夷大炮為安國全軍平遼靖虜大將軍,并遣官祭炮注1。”
“另一件事是天啟一年,荷蘭人攻襲澳門,被當地葡萄牙人擊退,轉而占領澎湖,并要求與中國通商,明朝要求他們撤離澎湖。荷蘭見通商無望,意圖以武力強迫中國就范。10月18日,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指揮官萊爾森派范萊恩羅德率8艘艦船向大明開戰注2。”
“大明猝不及防下迎戰被摧毀帆船80艘,被俘80人,搶走炮60門。其后荷蘭船隊進入鼓浪嶼燒殺搶劫。福建巡撫南居益主張對采取強硬方針,福建總兵謝隆儀于在廈門擊破來騷擾的荷蘭人注2。朱由校得到奏報,支持福建官員以武力驅逐荷蘭人。”
“在這里朱由校表現出了比清代晚期那些帝王更高的格局,倒也不虧剛明之剛。其后,荷蘭人被迫撤離澎湖,卻轉而霸占了寶島臺灣。然已經風雨飄渺的明王朝已經無力顧忌臺灣,直到近四十年后,南明大將軍,世稱國姓爺的民族英雄鄭成功趕走荷蘭殖民者,收回了寶島。”
鄭成功是崇禎十一年的秀才,崇禎十七年為求深造進入南京國子監就讀,拜入名儒錢謙益門下注3。因天幕之故,大順軍沒有攻破京師,大明朝廷還在茍延殘喘,故此鄭成功也尚未離開南京。
前些日子天幕說其師錢謙益,提到錢謙益雖有失節,其后卻在妻子柳如是鼓勵下暗中資助鄭成功抗清。只鄭成功沒想到他未來還有。若是,以之為據點,豈非能夠繼續反清復明
可依著天幕所言,后來大清到底坐穩了江山,思及此,對于未來,鄭成功也不免迷茫。但他到底是心志堅定之人,猶豫不過片刻。眼下后金尚未入關,漢室尚有機會。且即便后金還是入關了,天幕既稱贊他為民族英雄,想來還是必要的。
既然這是歷史賦予他的使命,那么不管未來大明如何,他都已經下定決心,必要趕走荷蘭人,為中國奪回寶島臺灣。
“人之善惡,賢明終非一字一句可以判斷。以明君之名流傳于世未必就事事賢名沒有犯過錯,以昏君之名留于世,也未必就是一無是處。是非功過,終可一一點評。以史為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