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皇帝還在憂心用誰替換吳三桂,天幕給了他一個很好的選擇,那就是秦良玉。相較于吳三桂,世代忠良的秦良玉守關自然更可靠。至于吳三桂,現在處置只會引起與吳三桂一類人的恐慌,故此也不能因天幕降罪,可令其去對付李自成。
吳三桂換防后,就不再有引清軍入關的機會,而他與李自成有嫌隙,不用擔心其倒向李自成。
在天幕指點下,朱由檢暫時有了一些敢用的文臣武將,又軟硬皆施從京中富貴之家弄到了些軍資,暫解了國庫空虛的窘境,將一些緊要之處的軍餉發下去,解得一時之圍,安撫軍心。
至于百姓,天幕所言的高產作物馬鈴薯、紅薯和玉米,大明皆已有了,都不需要皇帝兌換糧種。天幕宣傳下,百姓已知這些高產作物的妙處,朝廷只要將糧種送到各地,互通有無,不需宣傳就有百姓為了活命主動去種。
這些作物的生長周期都不長,只要一波成熟,便可極大緩解饑荒。雖然社會矛盾不會就此消失,大明的危機不可能因此過去,但百姓能多些活路,少餓死些人,朝廷也就有了喘息之機。
“后金退兵后,秦良玉歸鄉,隨行作戰的侄兒秦翼明奉命駐扎在了京畿附近。再說京都之圍前,督師孫承宗被朝中大臣彈劾,被迫精兵簡將,而用于防備清軍的關錦防線被新上任的督師高第所破壞。”
“堡壘都是從內部攻破的,越是風雨飄渺的末路王朝,內斗越是厲害。比如京師之圍后,解救京師的將領之一袁崇煥迅速被魏忠賢余黨彈劾,后金皇太極趁機實施反間計。崇禎誤中離間計,認為袁崇煥與后金有密約將之凌遲,家眷流徙三千里,并抄沒家產。”
“結果袁崇煥太窮了,朝廷什么都沒抄到。袁崇煥此人行事確有爭議,比如擅殺島帥毛文龍但與金有密謀不至于。明史認為袁崇煥殺毛文龍是妄殺,而崇禎殺袁崇煥則是誤殺。這兩殺對于風雨飄渺的大明王朝而言,都是不合時宜的雪上加霜。”
朱由檢微愣,前段時間確實不少人彈劾袁崇煥,他也因此對袁崇煥生了疑心,只不曾發現這些人竟是魏忠賢的人。然天幕說此時不該殺袁崇煥,他也不得不考慮,與另一位后期的崇禎一般,朱由檢想到了用天幕蓋章的忠臣去守邊關防備后金。
“不管毛文龍和袁崇煥因何被殺,反正金人是很高興。除卻后金崛起,朝廷內訌嚴重減少駐守邊關的將兵,防線被自己人破壞,未嘗不是永平四城失守,京師被圍的原因之一。”
“京都之圍后,袁崇煥被彈劾后,崇禎皇帝再次啟用孫承宗。孫承宗擔起重任后準備在遼東修復大凌河重新構建防線。但因邊關隨時可能遭遇后金襲擊,加上之前精兵簡將,導致兵力調配不足,工程緩慢。”
“秦良玉知曉后,與其侄秦翼明率一萬一千八百一十八石砫兵駐守大凌河,確保了大凌河的修復工程如期竣工。”
聽到這里不止皇帝,就連孫承宗等將領也松了一口氣。面對遼東艱難的局面,誰不喜歡這樣的神隊友,然而孫承宗不知道,很快就有這樣的笨蛋了
“崇禎六年,秦良玉的兒子馬祥麟和媳婦張鳳儀奉命分兵,石柱營參將張鳳儀陷于河南侯家莊孤軍無援,奮戰至死。在目睹兄弟一一戰死后,秦良玉又不得不開始承受晚輩在她之前戰死的痛苦,白發人送黑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