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這才說明來意,他既是朝廷專門任命的治農官,自是熟讀農書,他不僅注意到了水力機械,還積極對其進行發展。
他道“學生修建水渠,引河流灌溉農田,又改良了晉朝杜預的圖紙,建造了一座水轉連機磨。”
他拿出圖紙展示給貞筠“您看,這中央是水輪,輪軸之上安有三個齒輪,而其中的每個齒輪又和磨上的齒輪鏈接,而中間的三磨又與各自旁邊的兩個磨的木齒相接。如此一來,水輪轉動帶動中間三磨,中間的三磨一轉,又通過木齒帶動旁邊的磨。以一個水輪,就能帶動九個磨同時磨米,連機之名,正是由此而來。1這樣磨出的大米,光潔香醇,大大減輕了百姓的負擔。”
貞筠贊嘆道“這很好啊。你是想多修建幾座嗎”
楊應奎嘆道“回師母,此連機磨對水力的要求太高,只有水流極大之地,才能帶動。要使村村都有是不可能了。更何況,說到底,這水磨只能幫百姓節省勞力,卻不能叫他們過得更好。所以,學生又遍覽古籍,找到了這種水力帶動的大紡車。”
他又取出圖紙,全方位展示水轉大紡車的益處“其以水力帶動水輪轉動,通過傳動機,帶動錠子和紗框,以此來加捻和卷繞絲束。根據王禎農書記載,水力晝夜不息,比之人力快上三十倍不止,一臺大紡車每天就可紡麻紗一百多斤。如能推廣開來,必是有益民生。”
周圍人都聽得贊嘆不已,貞筠卻問道“聽你說,它在宋時就已然問世了”
楊應奎應道“正是。”
貞筠一下就問到了點子上“連機水磨,我們倒還聽過。可這水轉大紡車,卻鮮少聽聞。既然它這么好,為何從元至今,朝廷沒有到處推廣呢”
楊應奎道“師母容稟,此事學生也思索多次。一是國家法度約束,朝廷管轄水源,一向是先重航運,其次是灌溉,最后才允這些水力器物使用。朝廷還對水力器物的使用時間做了限制,僅有冬三月及春二月才能用。因著使用地點與時間皆有限制,對農商而言用水力,反倒不如用畜力、人力來得持久。二是士紳著絲綢,庶民著棉服,如今著麻紗的畢竟是少數。他們也不愿投入本錢生產一堆無用之物。2”
貞筠道“文煥果然是務實之人,你的座師沒有看錯你。你既然知曉這些,還提出要推廣,想來必有你的理由。”
楊應奎應道“師母睿智明達,不輸男兒。朝廷之所以嚴加限制水力器物,一是來保障官運,二是為保障農計,在他們看來,商乃賤業,所以嚴加限制。可這些理由,在這徐州皆是不通。一來,徐州北部有沂、沭、泗水系,南部有濉、安河水系,河流眾多、縱橫交錯。官運有固定水道,總不能因此把其他河道悉數禁用。二來,農業灌溉事關生計,務必要保障,所以學生一到徐州,就組織建渠,修建水庫,目前看來是能夠保障的。三來,正如恩師所說,商販興旺,早已成不可逆轉之勢。與其強行重農抑商,為何不探尋農商互利之法。小農養蠶織布也是為出售,那為何不幫他們找個省時省力賺錢的良方呢。”
貞筠一愣“養蠶”
一旁的蕙心也道“楊通判,你適才不是說,大紡車是用來紡麻紗的嗎”
楊應奎又拿出了一張圖紙,交由貞筠“師母請看,紡麻和紡絲既然都是對麻縷、絲束來并捻合線,水轉大紡車原理又何嘗不能用在紡絲上呢其實早有人根據水轉大紡車,發明了絲大紡車,只是由于水權限制,仍選擇用人力和牲口拉動而已。而學生和匠人們正是在這兩種紡車的基礎上,繪出了水轉絲大紡車的圖紙。”
貞筠的手在微微顫動,她道“這也一天也能紡一百多斤”
楊應奎道“學生還沒試過。”
貞筠心中有數,她道“絲綢乃精細之物,你這器物即便織得快,只怕品質不高,亦賣不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