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主任滿意地笑,建議“是不是先聽一遍”
李迎珍說“喻昕婷,你彈。”
喻昕婷離開座位,身體還沒伸直就坐到鋼琴前去了,她已經不用看譜了,稍微準備了一下就開始。
連日來,喻昕婷每天至少練習六個小時這首曲子,現在至少比一個星期前彈得好多了。她背譜還一個音不錯,努力執行了楊景行的要求,甚至有幾處精彩的。如果沒有對樂譜進行深入研究,一般的專業人士也很難聽出什么紕漏。
兩萬個五彩繽紛的音符陸續從琴鍵下漂流或者迸射飛舞出來,二十分鐘的彈奏結束后,喻昕婷額頭出汗,手放在膝蓋上好像不敢回頭。
楊景行不要臉,帶頭鼓掌,老師們大方地給了他點面子。喻昕婷回頭,站起來鞠躬,被老師們叫回座位上。
又是系主任帶頭講話“譜子我前前后后看了不下五遍,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和聲的復雜化,尤其是二三樂章,我覺得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附加音和弦,外音和弦的疊置,比較大膽。二,楊景行對持續音的和聲引用,比較獨特新穎,值得注意。”
胡教授點頭“我同意,不過剛剛聽喻昕婷彈,讓我有個想法,我也聽楊景行自己彈過,在對這些復雜和弦的處理上,他們其實是兩個不同的風格。喻昕婷比較傳統古典,著重體現了豐富的色彩,表現復雜的情緒。不過楊景行自己卻把這些和聲處理得很統一,有一種化繁為簡的感覺,以你的水平,為什么要這么處理”
大家點頭稱是,等待楊景行的回答。
楊景行說“喻昕婷在演奏上比我投入的時間多得多,其實我自己才彈了幾遍,李教授罵過我。”
馮老頭問“你的意思是你自己彈得不過關”
楊景行保守一點“我喜歡她彈的。”
喻昕婷又低頭了。賀宏垂不關心楊景行喜歡什么,說“先看看第一個主題,喻昕婷,你剛剛彈的時候主題的變化并不大,包括強度,我看出來你是通過和聲和節奏來變現情緒的變化,你覺得這樣是最好的嗎”
喻昕婷伸直脖子,嚴肅地說“我彈了好多次,仔細比較過李教授和楊景行也說這樣可以,比較好。”
賀宏垂說“楊景行,你彈,像上次你跟我彈那樣。”
楊景行就去,實踐出真知,大家討論后覺得喻昕婷的演繹方法似乎更適合她的形象風格,細膩一點,沒那么直接大氣。在座的都不是不學無術之人,僅僅這一點點就夠大家各抒己見地賣弄好久了。
不過最深刻的似乎還是龔曉玲,她簡直有點入迷“這是一種冥想,在冥想中預感美好和苦難,心弦不停波動”
除了楊景行,大家還得點頭表示贊賞。
研討嘛,老師們就會比較不同的演奏,一會喻昕婷彈,一會楊景行彈。還好,沒人說喻昕婷的不行,盡管有些段落她還比較吃力,不過老師們似乎都怕楊景行要他們試一試,都只是稍微提示喻昕婷并表示鼓勵。
本來只該簡單說一說整首作品的特點,大家互相唱唱高調,可因為賀宏垂的嚴謹和馮老頭的窮追不舍,慢慢就演變成了逐字逐句地翻來復起看,到十一點的時候,第一樂章還沒講完。
謹記老師的叮囑,楊景行認真回答每個問題,但是基本是說了等于沒說,要么是各有各的特點,要么就是他考慮也不成熟,或者是老師們太褒獎他了。
第一樂章就浪費這么久,第二樂章就更難搞了,才一開始,胡教授就和龔曉玲意見不合了。胡教授認為那些密集的八分音符應該彈出一種脈動的效果,而龔曉玲覺得那樣彈會使得旋律性降低。
李迎珍都不屑看楊景行的嘴臉,直接決定既要有脈動感又要有旋律性,而喻昕婷還差很多火候把這一段表現得流暢自然。
賀宏垂也說“這一段楊景行自己彈得不錯。”
楊景行得彈一段,確實如李迎珍說的那樣。
馮老頭似乎也很喜歡這一段,說“第一樂章,我覺得楊景行是個作曲系的學生,到這一段,就更能看出他的鋼琴天賦,技巧而優美。”
一個教授附和“尤其這種連奏斷奏的呼應,很不好彈。”
一個老師也發表一下意見“呼應之后可以看成是一個微笑的表情,然后有一點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