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青指導孩子們書法后,回到鐘南山下小木屋。
自在山上偶然得到百年雷擊梧桐木,李長青一直苦練斫琴手藝,制作出幾十把七弦琴。
制作一把七弦琴有上百道工序,每一道工序要求都非常嚴格,任何細微的因素都有可能會影響琴的音色。
李長青從存儲雜家的木屋里扛出一段梓木,拎著牛皮包到草棚下,拿出木挫刀、木鑿、刨刀等工具,熟練地將梓木改造成琴身,配上七根鋼絲弦,一把七弦琴就大功告成
斫琴不僅需要爐火純青的手藝,木料的材質同樣十分重要
百年雷擊梧桐木,可遇而不可求,乃斫琴的絕佳木材。
李長青制作梓木琴熱身,身心都調整到巔峰狀態,抱珍藏許久的百年雷擊梧桐木。
梧桐木上部燒焦,與四大名琴的焦尾琴類似。
李長青用手指敲擊梧桐木,傳出悠揚婉轉的聲音。
在樂經斫琴法中記載“凡底厚面薄,木濁泛清,大弦頑鈍,小弦焦咽。面底俱厚,木泛俱實,韻短聲焦。面薄底厚,木虛泛青,利于小弦,不利大弦。面底皆薄,木泛俱虛,其聲疾出,聲韻飄蕩。”
李長青敲擊梧桐木聽其聲響,就是為了測試木材自身的音質和振動程度,推斷琴面板腹腔拋出的薄厚。
做完準備工作,李長青小心翼翼地在百年雷擊梧桐木刨平,到傍晚時分才有個雛形。
清晨,李家坳熱鬧非凡。
李長青繼續讀著尚賢,在聽眾中反響非常強烈。
谷陽人在谷陽微信公眾號的編輯寧采靈聚集一批年輕人,把李長青的言行觀點整理成文字,上傳到貼吧、公眾號、微博等新聞社交渠道,在網絡上吸引了許多國學愛好者,將李長青的聲音傳播得更遠。
文字相較于李長青的讀書聲有些蒼白,但仍能起到些許效果。
李家坳小學即將舉行期末考試,李長青讀完書后跟孩子們講幾句話后到山里繼續斫琴。
兩日后,李長青坐在竹林里,膝前平放著一把古色古香的七弦琴,琴身雕刻成飛舞九天的鳳凰,梧桐木漆黑的部分正好是鳳尾的位置。
“古有蔡邕的焦尾琴,你就叫鳳尾琴吧”
李長青手指在琴弦上一掃,琴音似空山鳥鳴,笑笑道。
歡歡喜喜本來在太陽下酣睡,聽到琴音后豎起耳朵瞪著眼睛望著李長青身前的鳳尾琴。
山下的很多人不能李長青,榮華富貴功名利祿唾手可得,卻偏偏居住在苦寒的鐘南山上。
李長青喝著猴兒酒,彈奏華夏十大古曲之一的高山流水,琴聲巍巍乎如高山聳立,洋洋乎若流水潺潺。
后山的半山腰上,陳雅茹、何光耀正走在山路上。
“雅茹,你有沒有聽到流水的聲音”,何光耀問道。
“好像有人在彈奏高山流水”
陳雅茹穿著黑色運動裝帶著鴨舌帽,仔細聆聽后道。
“山里只有一個人,莫非是李先生”,何光耀驚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