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巴羅夫把大卡車拉到迪化,然后只身過來見林濤。
林濤看到哈巴羅夫的時候,看得出來他眼中的得意——這是一個有點小聰明,但實際上并不具備大智慧的外國人。
不過即使如此,他足夠讓他能夠在和華夏商人的貿易中,掙到足夠讓他花銷的錢了。
畢竟這個時候,哈薩克斯坦才建國不久,國內的絕大多數的人,其實和華夏國內的老百姓區別并不大,沒走出過出生方圓數百里的地方,對于外界,天然有一種畏懼的心理。而這個時候大著膽子出來掙錢的,除非運氣極差,否則的話,絕大多數其實都已經掙到了錢。
哈巴羅夫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一開始也只不過是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州的一名普通的農民,其實在蘇聯時期,哈巴羅夫也是一個生活窮困潦倒的破落戶。蘇聯解體后,哈薩克斯坦國家成立,然后也開始改革,哈巴羅夫看著不少人都開始倒賣物資發財,他雖然心動,但并沒有門路,或者并不清楚往哪里去找物資,往哪里賣。
等他大著膽子出門的時候,哈薩克斯坦的那些看得到的,能夠倒賣的物資已經被有門路的人賣光了,國家也已經開始清理,他再想找門路,已經晚了。
哈巴羅夫一狠心,便托人辦了護照,來到了華夏。
盡管他去的華夏,是當時在全華夏算是最不發達的西疆省,但實際上卻比他們的阿拉木圖省絕大多數的地方都要繁榮的多。
哈巴羅夫之所以敢往華夏來,是因為村子里,有戶老人,是當年邊民外逃事件中,從華夏跑過來的。當時他們聽了蘇聯宣傳部門的話,認為這邊已經到了**,牛奶隨便喝,面包隨便吃,便扔下家當趕著牛羊過來了。結果來了后才發現,這邊比華夏差的多。管的更嚴。所以那老人經常念叨華夏的好,后悔。所以哈巴羅夫才會往這邊跑。
事實上,九十年代末的西疆北部的幾個城市,比如伊寧,比如油城,比如石城,迪化,都比哈薩克斯坦的城市要繁榮。
至少輕工業發展的好啊!
哈巴羅夫狠狠的羨慕了一番后,帶著一大批罐頭回到了阿拉木圖省。
哈薩克斯坦的罐頭國產只能滿足10%,其余全靠進口,商店里經常缺貨。雖然有關稅,但這些罐頭拉回去,仍然賣了個好價錢。
自此,哈巴羅夫便開始了國際倒爺的生涯。
一開始,哈巴羅夫也是小打小鬧,賺了些錢,感覺在他們那一塊兒日子還不錯。但后來慢慢和其他搞國際倒賣的人接觸多了,才知道自己的眼光有多短淺。哈薩克斯坦雖然窮,但資源豐富,而這些資源,大都是華夏缺的,比如石油,比如鉻礦石,等等。這么多的資源,換回來的輕工業產品自然比他以前小打小鬧,倒賣點原料掙錢的多。
而且他也想和別人一樣,購置一條生產線,在國內加工生產產品,那樣的話,利潤會更大。
哈巴羅夫一直想搭上陸振雄的線,其實就是打這個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