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頭的事,都是聽他爹回家吐槽的時候說的。
其實胤禩行事也算謹慎,說話的的時候拐彎抹角,充滿了言外之意,弘旺要是個真正的小孩子,肯定聽不懂。
但他不是,所以胤禩帶回家的消息,弘旺都聽得津津有味,還能分析出個子丑寅卯來。
群臣保舉,都愿重立太子,結果是遂了康熙的心,但復立太子的過程不能那么著急。
老套的太子復出、父子和好戲碼,在眾臣眼前上演,胤礽在朝堂上懺悔自己從前的行為,賭咒發誓再不會犯,并且絕不記仇。
康熙也以商朝太甲舉例,證明有過無妨,只要能改正,最終仍能成為一代英明令主。
但是人家太甲是大商名正言順的國君,被伊尹這個臣子放逐后,桐宮悔過、得以重立,怎么看都比太子的廢而復立要名正言順。
扎眼的戲碼之外,就是康熙給其他兒子的甜頭了。
四阿哥胤禛在此次事件中表現突出,在太子被廢以后,主動替太子向皇帝傳話、陳述他的冤屈之處。
他倒也沒要什么獎賞,只是希望皇帝將十幾年前對他的考語“喜怒不定”改掉,在檔案記錄中免于記載。
胤禩和胤禛的關系好,倒不避諱什么。
在家里談起這位四哥,只說他的行事風格依舊如此,只是年齡大了,比之年少時顯得不明顯了而已。
弘旺聽著胤禩漫不經心的調侃,直想打醒他。
在對兒子的評價上,康熙皇帝的考語還是相當準確的。
歷史上的胤禩在雍正朝是怎么輝煌開局、一路倒霉,終于到了皇帝完全不顧年少時期的情誼,徹底將他打落塵埃、革除宗籍的地步。更別說死得凄慘的胤禟,更是將皇室權力爭奪的遮羞布給掀開了。
雍正皇帝被評價為人酷烈,原因之一就是他處置兄弟的方式殘酷。
若是從一開始就不死不休也就罷了,進入這個世界,了解了基本情況后,弘旺就想了明白,為什么胤禛的兒子弘時會“愚蠢”到為叔父求情,徹底遭到父親的厭棄。
關系不好的叔父,表面關系處得再好,胤禛也不會放任自己實際上的長子與人深交。
只能是兩家關系一直極好,胤禩一直將胤禛當成自己人,胤禛也沒和胤禩等人撕破臉皮,反倒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維持融洽的表象,才會有這樣的結果。
“愛則加諸膝,惡則墜諸淵”,雍正剛登基的時候,對胤禩等人可謂多有恩寵,直接將在康熙朝被打壓的胤禩封為親王,說什么為了安撫八爺黨的勢力,可他的同母弟胤禎可是只有名義上的郡王待遇,并無封號與俸銀,實際待遇依舊是固山貝子。也正因如此,他陡然翻臉、將兩個弟弟革除宗籍,才會如此令人驚心。
除了“八爺黨”的宗王之外,同樣享受過雍正帝愛恨交織、前后反差巨大的待遇的還有大名鼎鼎的年羹堯、舅舅隆科多,這兩位曾經受過的榮寵,以及最后的結局,可是形成了鮮明對比。
就這樣極端的性格,康熙只是評價一句“喜怒不定”,已經算是給兒子留面子了。
現在看著胤禛在意這個考語是個笑話,以后再回想起來,恐怕會變成恐怖故事。
胤禛在這件事里為太子出過頭得到了康熙的褒獎,其他的皇子也不會落下。除了大阿哥胤禔,其他皇子各個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