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當聽慕容豐說起陳縣令教育界的政績斐然時,顧媻心里也有些想要學習學習,不搞搞政績怎么升級
于是虛心請教了一番,發現陳縣令的方法,屬實不太適合他,這貨居然是倒貼然后到處欠錢,著重發展教育,導致雖然旅游業非常發達,但實業也就是種田的未來勞動力已經開始逐步減少,這點陳縣令似乎看到了還不覺得有什么問題。
這可是大問題啊
要知道這會兒造紙術好像還是最原始的造紙術,印刷雖然是活字印刷,但依舊書本昂貴,陳縣令自掏腰包讓
縣里三歲以上孩童免費念書啟蒙,一直念到十三歲可以下場科考,甚至還每個月給有念書小孩的家庭發放幾串銅板用作伙食費,這樣長期以往下去,陳縣令知不知道會發生什么
縣里的財政會赤字,百姓會全部都去念書,日后沒有人種地,但凡有一天三泰縣沒有人去打卡旅游了,不再是網紅景點了,或者揚州府不給支持資金,群眾反噬的力量,陳縣令受的住嗎
百姓思想上會慢慢變成念書就有錢拿,你突然不給錢了,會不會恨你
再來,百姓們并非真的都是讀書的料子,他們有些念書過幾年,或許差一點考上秀才,可以后呢他們做不了農活,低不成高不就,念書也開始念不起,且將當地科考人數翻倍甚至翻上數倍,日后揚州科考只會越來越難,越來越卷,他們一輩子原本可以本本分分找些事兒做,如今都心心念念當秀才舉人,這算不算另一種被毀了一生
說不得還毀了一整個家庭,普通人家供一個讀書人,都費勁,農戶們怎么可能供得起
世上最殘忍的事情不是從來不給他們機會,而是給了機會,又奪走,他們見過秀才們的風光,怎么拿得起鋤頭,端的起餐盤
再說句很理智的話,古代經濟根本,就是糧田。
古代就得以農為本。
思索清楚后,顧媻吃了幾口手洗蟹,進入了一道選擇題。
要么他把這件事利弊分析給陳縣令聽,讓他趁早不要步子邁得太大,以免扯著胯;要么他不言語,等事情發酵到一發不可收拾,再替人收尾,這樣可以讓陳縣令記得自己的好,算是施恩了。
哪一種選擇比較好呢
此刻說利弊,恐怕吃力不討好。
日后施恩,收益最大啊
顧媻這輩子最討厭做吃力不討好的事兒,他要就要事半功倍,他當官可不是來找罪受的,他要享受,他喜歡特權。
可
少年看陳縣令一身陳舊到洗的發白的棉布常衣,看這位美男子明明剛才說自己三十歲,看起來卻像是四十歲的臉,再看這人粗糙地好似成日干農活的手
有道是良言難勸該死的鬼
“陳縣令,本官有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你這樣的教育,恐怕不妥啊。”少年聽見自己到底是開口了。
他只是隨便勸勸,不聽拉倒,到時候東窗事發,自己再去救場,說不得陳縣令還要痛定思痛,更加崇拜自己呢,這也算是利益最大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