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重量2噸的現代導彈,常規戰斗部的重量通常只有300公斤,其中還有制導部件。
現在有了大口徑、高能量的電磁炮,就可以直接給導彈一個7倍音速的初速,直接將導彈送入高空,到達適合超燃沖壓發動機工作的速度和高度。
導彈只需要安裝結構最簡單的沖壓發動機,只需要攜帶相對較少的燃料用于機動,整個導彈的結構、重量、制造難度,都會有大幅度的降低。
由于節省了發動機和燃料的結構和重量,就能夠增加有效戰斗部的重量和比例。
最終的數據是,炮射導彈的總重量2噸,有效戰斗部重量1噸,最大射程超過2000公里,這已經達到了中程彈道導彈的級別。
另一方面,防空系統,特別是對于反導系統而言,發射時的點火響應時間,發射之后的加速時間,都是必須盡可能的降低的。
以前的防空導彈利用各種技術,將這個時間降低到了秒級。
而電磁發射裝置,則將防空導彈從發射到達到最大速度的時間,從秒級降到了毫秒級。
同時降低了彈體本身的重量,提升了射程,簡化了導彈結構,增加了強度和抗過載能力。
76毫米以上電磁炮可以發射導彈,不同口徑可以發射不同射程、不同威力、不同類型的導彈。
沐風把大口徑電磁炮分成了500毫米、420毫米、360毫米三個級別,都有三聯裝和雙聯裝兩個版本。
分別給大型、中型、小型戰列艦、戰列巡洋艦,以及大型巡洋艦作為主炮使用,看艦體大小對應著裝。
中小口徑的電磁炮,增加了80毫米、120毫米、160毫米、200毫米四個口徑。
120毫米口徑,有雙聯、三連、四聯平高兩用炮,主要用來給體型較小的驅逐艦作為主炮,或者給巡洋艦作為副炮,或者用作專門的防空導彈發射炮。
200毫米口徑,有三聯裝和雙聯裝版本,給體型比較大的巡洋艦作為主炮。
80毫米和160毫米,是因為沐風不想把上個時代某些國家留下的奇葩數字繼續傳承到下個時代去,所以借著這次的技術升級,把主炮口徑數字全部湊了個整。
新80毫米取代76毫米,160毫米取代155毫米,同時設計了對應尺寸的炮射導彈。
這次升級之后,中小口徑的電磁炮能量轉化率無限逼近100%,進一步提高了射速、射程、精確度。
30毫米電磁近防炮,也獲得了一些小幅度優化。
然后是量子雷達和激光近防系統,也在相差不大的時間點內完成。
量子雷達相對傳統雷達,有著碾壓級的相應速度,同時擁有無視電磁、光學隱身的能力。
而激光近防系統,則是進一步完善了艦體的最后一道防線。
激光近防的瞬間殺傷力不強,但是她的相應速度最快,而且可以持續跟蹤照射。
大功率的激光聚集在一起,還能降低來襲目標的速度,給其他電磁近防系統額外的響應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