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孩子性格軟弱,慈悲太過,反倒被乳母拿捏,豈不是笑話
說完,秦放鶴不禁有片刻失神。
怪道圣人有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治家,治國,何其相似
盧芳枝父子之于朝廷,于天元帝,豈不正是今日之乳母
八月初的天,晚間已有了些涼意。
秦放鶴和阿芙躺在床上,細細說著今日朝中事。
阿芙聽罷,長嘆一聲,“叫人不知該說什么好了。”
秦放鶴拍拍她的手。
就是這個感覺。
縱觀整件事,因果循環,何曾誰有絕對的是非對錯
為什么說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又為什么在某些情況下,分明是勢不兩立的死對頭,卻偏偏惺惺惜惺惺
就是因為很多時候,勢均力敵的雙方其實處境是非常相似的,也更容易引發共鳴。
就好比現在,雖然秦放鶴和盧芳枝一脈水火不容,但從感性角度來說,他并不非常恨對方。
甚至在福建船廠這件事上,秦放鶴還極其微妙地理解盧實的想法,能在某種程度上從他的心理出發,進而推斷前因后果。
因為說句大逆不道的話,這件事天元帝確實做得不大地道。
打個比方,好比現代社畜被委任去做一個非常難的大項目,各種畫餅,然后你帶領一干下屬兢兢業業歷時幾年,終于做出了一點成績。
眼看著要論功行賞了,然后公司卻覺得你功勞太大了,那些人太服你了,毫無征兆來了個空降,就差明著說來,你把功勞送給這人,你回來吧。
這誰受得了
不光盧實本人受不了,很有可能他手下那一干官員、皇商也接受不了新上司。
他們的心思也很好懂“你算什么東西無尺寸之功,卻突然壓到我們頭上,還想指手畫腳,我不服”
所以給新任監船御史使絆子這件事,固然有盧實本人的授意在,但下頭的人也不是傻子,肯定有自己的小算盤,如果真的一點好處都沒有,或者說沒有幾分真心,誰敢冒著這殺頭的大罪摻和進去呢
所以很有可能是一場“雙向奔赴”,要命的雙向奔赴。
再進一步說,為什么封疆大吏和邊疆駐軍的統領元帥往往干不長,幾年就要輪換一次
就是怕這種口服心服的觀念太過根深蒂固,導致朝廷的軍隊成了個人的。
歷史上這種案例不在少數。
為什么戰場上總說“擒賊先擒王”這里的王,并不是狹義的王朝之王,更多的還是一軍之主帥。
又為什么兩軍智斗,往往傾向于先說服主帥,而許多高級將領一旦投誠,下面那些人紛紛倒戈,兵不血刃
誠然有貪
生怕死的因素在,但更深的根源就在于忠誠,這些地方上的人心里就認準了這位主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