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那種強度的訓練負荷,當然有利于選手實力的短期快速提升,但是這種強度水平的訓練,也同樣令南韓選手的身體長期處于超負荷狀態,極容易崩潰。
與此同時,南韓的優勢也在于他們的短道速滑確實是世界頂級的水準,國內的備選運動員基數龐大,這讓他們在有前一代選手倒下時,隨時都能夠有新的梯隊后備成員頂上。
這種割韭菜式的訓練和成長方式,讓南韓的短道速滑項目選手之間競爭激烈,甚至時不時地有負面新聞傳出,但同樣地也讓南韓的短道速滑確實長時間地能夠處在世界領先實力。
華國的國家隊里,當然不可能采用南韓的那種訓練模式。
比起短期內的割韭菜式拔苗助長,華國更趨向于對一名選手的長期培養所以南韓的那種超負荷量的訓練,原本是不在華國的考慮范圍內的。
林國斌擰了擰眉頭,顯然是正在思考先前那位教練所提出的悖論問題華國隊與南韓的訓練風格是不同的,華國隊確實不可能考慮南韓的那種訓練強度。
會議室里,教練們在擰著眉頭冥思苦想,邊上如蘇涼、尚飛、孫睿翔他們這些選手,則只是在邊上安靜地聽著。
直到這會兒,一個冷靜的聲音從選手們所坐的方向傳了出來。
“林指導,我想,我們要避免南韓的那種超負荷量的訓練方式,但是或許教練們一直以來都陷入了一個誤區滑行基礎訓練,并不等于超負荷量的訓練。”
說話的人自然是蘇涼。
他沒打算多說什么,國家隊的教練組對于選手們的訓練,是有多重的考量方案的,過去跟著他爹訓練時,他爹也跟他記解釋過許多不同訓練方案的個性化制定難點在哪里,如果只讓他說出自己的訓練規劃,他還能夠給出建議,但讓他討論整體選手的訓練方案,他能夠給的建議有限。
蘇涼只是點出了最基本的一個邏輯陷阱。
很明顯,國家隊的教練組們其實是陷入了邏輯怪圈,以至于完全忽視了這個原本顯而易見的問題。
在蘇涼的提醒之下,在座的教練組成員們紛紛拍了拍自己的額頭這么簡單的一個邏輯問題,他們居然都下意識地忽略了
其實這也和當前階段國內短道速滑訓練理論不完備有著不小的關系,包括先前開口的那個教練提出的訓練負荷,這在國內也屬于十多年前才剛在國內被提出的概念。
理論上的不完備以及對南韓訓練方式的否定,讓教練組下意識地也將增強基礎訓練和高強度的南韓訓練模式劃上了等號,以至于沒能想起來這其實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
那天的復盤會議之后,國家隊的教練組似乎打開了一個新思路,短道速滑隊的選手們在接下來的訓練中,基于滑行基礎的訓練也得到了明顯的增強。
隨著夏訓期的推進,短道速滑和花滑這兩個項目的訓練都有條不紊地推進了下來,而這兩個兄弟項目在這一個夏訓周期中都不約而同地增強了滑行基礎這項訓練的重要性。
當然,除了滑行基礎之外,其實還有一些其它的細節變化。
這天,在例行的起跑銜接訓練結束后,裴景又一次看到蘇涼在常規訓練結束后,又開始自己的加練了。
“蘇涼,超出訓練返回了,不需要滑行那么多”
裴景還記得,自己第一次看到蘇涼的銜接訓練時,很有些不理解,為什么蘇涼在這個起跑銜接訓練中,會跑出那么多沒有必要的距離。
按照裴景他們的訓練要求,選手們在起跑線接訓練中,需要做到的是,從靜止的預備姿勢到起跑疾跑再到進入直道滑行,到這兒也就差不多結束了。
運動員所需要做的,是做好從預備到起跑疾跑到銜接直道滑行的這一系列的動作和練習,然后反復增強這方面的訓練,提升起跑到銜接滑行的流暢程度和速度。
國家隊內的其他隊員和試訓選手都是按著裴景他們的方式進行的,但是蘇涼雖然也同樣認真地在進行這項訓練,可他的訓練總會超出裴景他們所要求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