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國亂世,人才流離,或許他們要找的人早就離開了齊地。與其大海撈針似的繼續找對方,倒不如拿著公子的簡易流程找人改進。
任何技術都不是發明之后就達到巔峰的,總有一代代人的改良。既然原發明者找不到了,那就跳過獲得詳細步驟這一環,直接開始改良。
反正公子也說了,這個流程基本是完整的。只是制出的紙張比較粗糙,不便書寫。
公子連改進方向都說出來,那還有什么難度直接尋找能把紙張制作得更精細的匠人不就完了
巴清細細研究了造紙流程之后,把重點放在了如何將紙漿原料打得碎、如何制作出更適合撈紙的紗網以及如何培養出手更穩的抄網匠人上。
打碎紙漿需要改進的是工具,齊魯之地缺什么都不缺改進工具的匠人。
先不管他們能不能改進造紙工具,把人帶回來再說。這里用不到,別的地方也遲早能用到。
巴清帶著數十個匠人家族集體遷移回了秦國。
扶蘇被她帶來的人數給驚到了
“多少家”
侍者回話
“三十七家。”
是三十七家,不是三十七人。每一家都是拖家帶口而來,其中除卻正當壯年的男女之外,更有老一輩匠人和新一代正在學習手藝的新鮮血液。
雖然如今的匠人傳承還趨于保守和封閉,講究技術不外傳,只在家中世襲。但扶蘇覺得無所謂,只要想法子讓這些家族壯大、人數增多就可以了。
工匠在被打壓的情況下,他們的作品大多售賣困難。為了避免自家人相爭的情況出現,可能會選擇只將技術傳給其中一脈。
可只要大秦對匠人的需求越來越多,那么人只會不夠用,絕不至于傳承者太少導致后世斷代。
現在他們只傳自家人不要緊,家族人多了總有愿意外傳的,或是愿意和別家一起討論、分享與改進的。
敝帚自珍并非好事,但想打破技術壟斷須得一點點來。
扶蘇尋找匠人的事情并沒有瞞著秦王政和蒙毅,是以扶蘇看完傳信之后,又遞給閑著的蒙毅觀閱。
蒙毅看完后與有榮焉
“齊地只是表面和平,如今我大秦已經展露出了獠牙,自然有聰明人意識到齊地也已不如當初安全了。”
所以才會有這么多匠人愿意舉族搬遷,誰都能看出來,日后秦國境內才是最安穩的地方。
即便擔憂秦國樹敵太多被攻入關中,那也不要緊。巴清許諾將他們安置在巴蜀之地,那里有天塹阻隔,敵軍很難攻進來。
二十多年前都江堰修成,自此蜀地開始成為天府之國。匠人們對此也有耳聞,這樣一個地理位置優越、糧食產量豐足的地方,正適合躲避戰亂。
由此可見,當年秦惠文王命張儀、司馬錯主持滅蜀之戰有多明智。
扶蘇也感嘆道
“幸有巴蜀糧倉,否則關中苦寒,哪里能支撐大秦東出。”
惠文王之子昭襄王,之所以能肆無忌憚地折騰六國,依仗的除卻商鞅變法之后的秦國虎狼之師外,蜀地的糧草支援也功不可沒。
要知道那時候還沒有鄭國渠,關中地區還未能成為千里沃野。
現在秦王政的條件比那時候更好,既有巴蜀又有關中。兩大糧倉同時供糧,也難怪其他各國打完仗就元氣大傷,秦國卻能連年征戰,一個接一個打過去,都不用怎么休養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