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產業鏈并沒有那么快就能建立起來,畢竟這其中牽扯到很多處細節。
秦王政將事情交由馮去疾去統籌。
馮去疾如今和李斯差不多,是個已經嶄露頭角,但功勛和資歷尚且不足的新貴。但待到天下一統,他便能頂替支持分封制的王綰,一躍成為大秦的右丞相。
秦以右為尊,是以在名義上,右相馮去疾是要比左相李斯地位高一些的。
不過,名義是名義,真正的權柄多少還要看個人能力和帝王偏愛。
始皇在位時還好,等到扶蘇繼位,想也知道作為“扶蘇陛下唯一心腹”的李斯,肯定是不會屈居人下的。
不過馮去疾能力不錯,扶蘇倒也沒有打壓他。畢竟李斯這家伙有時候容易腦子一熱做出錯誤判斷,有馮去疾和他互相查漏補缺也是好的。
這次差事交給了馮去疾,是他的一個機遇。倘若能夠將事情辦得漂亮,回來之后應當能一躍成為上卿。
前世馮去疾升任右相之前,便是上卿中的御史大夫。這個職位在大秦非常顯赫,只比丞相低一等。
大秦的三公九卿,其中三公便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國尉。
當然,馮去疾現在的職位也不低。
他之前任為治粟內史,掌管財政。和廷尉李斯、郎中令蒙毅一樣,都屬于九卿。
作為產業鏈的幕后推動者,扶蘇自然不會一點都不參與。但他也確實沒空親自去盯,便提前傳喚馮去疾,與他細細商討個中細節。
馮去疾是個聰明人,雖然整條產業鏈都是眾臣在朝堂上商議出來的,但背后到底是誰在出主意,他哪里能看不出來
現在長公子愿意提點他,馮去疾自然無有不應,立刻帶上筆墨布帛,過來聽課了。
“如今六國雖已有丸狀藥物,但大多還是直接嚼服藥草或用水煎之。丸藥便于攜帶,不必憂慮做多了賣不出去,可以先在關中挑選生計艱難的庶民參與其中。”
戰國時期醫學著作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藥丸的制作方法,然而古代存儲技術不佳,藥丸做出來很快就容易失去藥效。
所以藥丸很少作為商品售賣,常常是權貴生病后,醫者才少量制作一些。等快吃完了,再接著制作。
但這并不代表藥丸就賣不出去,它制作起來比煎藥更費勁,這才沒有在底層推廣。如果有人愿意出售成品,黎庶不一定買得起,薄有家資的人卻不會省這點小錢。
不過藥丸不是完全按照煎藥的方子制作就行的,其中還要進行改良。
好在已有的幾種藥丸方子暫時也夠用,剩下的令太醫署再研制就行。通商不是一兩天的事情,要把商品運到百越再運回來,光是趕路就要花費月余。
官府雇人制藥自然要給報酬,之前朝堂上倒也有人提議用隸臣妾來充作勞工,如此便不必給錢財了。
提議不錯,可惜扶蘇弄出這個產業鏈來,其中一項目的就是讓利于民。
商君變法以來,大秦的基本國策都是疲民、弱民等。不讓黎庶家有余糧,這樣才能乖乖種田不想其他。
這種制度在亂世好用,等過渡到太平時期,那就不行了。長此以往必然引起黎庶反抗,尤其是那些沒經歷過打壓的六國之民,他們適應不了這么嚴苛的政策。
扶蘇并不認為秦國的所有制度都是完美無瑕的,都該六國來學秦。
取長補短才是長久之計,驕傲自滿只會故步自封。
既然齊國的黎庶手頭能有余錢,他大秦的庶民為何不能有
大秦該做的是從上到下整體都變得比別國更好,而不是把別國的優勢拉低到和大秦的劣勢齊平。
一個王朝的盛世并不只看軍事實力和疆土大小,還要看方方面面。若是黎庶過得不好,算什么盛世呢
扶蘇以他上一世的經驗確信自己走的道路沒有錯,在他駕崩時九州大地已經走出了戰亂的陰霾。百姓富足安樂,便是再有六國余孽煽動民心,也沒人搭理他們了。
馮去疾越是同扶蘇交談,便越是心驚。
他意識到這位長公子和他們之前的印象相同也不同。
起初眾臣以為公子仁善到愚蠢的地步,后來發現公子似有改變,大約是被王上罵醒了。
可現在,馮去疾發現,公子從來沒變過。
他的政治理念依然是仁善治國,他和當初一樣愛惜人才。他走的是一條和王上并不完全一致,卻能承接在其后,使大秦平穩過度到太平盛世的道路。
大秦一統之前,真的沒人看出來,秦國政策不適合統一后的天下嗎
可能大部分秦人都高傲地不肯低頭,但總有眼光長遠的人意識到不對。只是怎么改變,不是隨口說說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