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滅韓這個大消息跟前,淳于越被打發去了偏遠小縣的事情,絲毫沒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制藥的縣里有巴清的人留守,也有馮去疾派去的可靠之人監督,其實用不著淳于越做什么。
反倒是他們兩個人,得到了扶蘇的命令。他們需要順便盯著淳于越,防止這家伙又搞出什么事情來。
淳于越的洗腦能力還是不錯的,別回頭把當地庶民給忽悠瘸了。考慮到這個可能性,扶蘇才沒有隨便打發他去別的地方,而是選了正在搞藥丸生產的小縣。
處理完淳于越的事情,扶蘇便再無后顧之憂。
韓國被滅只是一個開始,還得防備它死灰復燃。所幸騰將軍已經將能抓的韓國宗室都給抓來了,應當沒有能復國的公子。
韓國之前沒怎么派質子去其他五國,倒不是五國心眼好放過了它,主要是沒有那個必要。
先秦時期為何流行送公子去別國為質其實是一種互相威懾的手段。
我手里有你家的公子,你手里也有我家的公子。如果撕破臉皮,兩個公子大概率都得丟命,所以最好維持和平現狀。
不過質子在戰時逃跑回國也是很常見的事情,畢竟各國的防備力量屬實是聊勝于無。
它們可不像大秦變法后搞了個驗傳,嚴格到能把逃命的商鞅都給攔下來出不了國,導致自己被惠文王抓住處死。
但不管怎么說,質子的存在也是一種投鼠忌器。哪怕質子可能逃跑、哪怕故國可能不在乎這個公子的性命就是想發兵,也總比沒有人質在手強。
出于這種目的存在的質子,放到韓國身上就顯得很多余了。
韓國從三家分晉之后,沒多久就開始積貧積弱。往北被趙國搶地盤,往東被魏國打秋風,往西又被秦國按在地上摩擦。
就這種級別的諸侯國,用得著掌握它的質子、防備它發兵攻打自己嗎
真打過來了,那不是主動送人頭。
這也導致了如今韓國竟然找不出幾個流落在外的公子,讓其他五國想幫他復國也一時之間沒有能扶植起來當韓王的人。
真是糟心。
想一想幾十年前被滅的宋國,國土面積也不比只剩一郡之地的韓國小多少。既然宋國被滅了這么多年也沒掀起什么水花,那韓國應該也差不多。
五國國君想了想,感覺這個類比很有道理,于是把這件事拋開不管了。
是韓國自己沒那個復國的福氣,可不是他們不盡心。再說了它本來就茍延殘喘多年,能撐到現在已經是走了大運。
由于秦國在六國都安插了內應,準確說來應該是“秦國在六國都選擇了一些高官進行賄賂”,所以國君們的態度很快就被傳訊送到了咸陽。
滅韓之后要去對付最難啃的硬骨頭趙國,是以這些天眾臣時常齊聚章臺宮,一起商討滅趙的方案。
消息傳來時大家正好都在,秦王政看完嗤笑一聲,遞給諸位傳閱。
眾
人看完也沒忍住笑了出來。
“五國如今的君主都是無能之輩,合該他們氣數將盡。”
先看趙國。
趙國在位的是趙王遷,因為生母受寵就被他爹廢長立幼接手了王位。但是這家伙不懂政務,大權都在郭開手里。
而郭開,不好意思,那是秦國花大價錢買通的自己人。
再看燕國。
燕國在位的是燕王喜,這老頭屬實沒什么擔當,遇到事情就推太子丹出去抗。
如果太子丹也扛不住,沒關系,砍了太子頭顱送給秦王息怒。再不行就收拾東西跑路,大不了逃到遼東去,這樣總不會被抓了吧
接著看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