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在位的是齊王建,一個天真的小傻子。相國說什么他信什么,因為相國是他親舅舅后勝,他覺得舅舅肯定不會害自己。
但是很不巧,后勝也是個收了秦國錢,會無腦吹秦國友善絕對不可能動齊國的自己人。
下一個楚國。
楚國在位的是楚幽王熊悍,這人好一點,因為他活不到楚國被滅,運氣好躲過了亡國之君的成就。
然而熊悍也不是什么明主,畢竟謚號都是“幽”
了,上一個出名的可是導致西周滅亡的周幽王。
最后一個魏國。
魏國國君大概是五個矮子里最高的那個,沒有什么“杰出”的事跡可以說。在位十幾年,攻秦時幾乎沒打過勝仗。
打敗仗的時候,被秦國搶了一堆城池。從秦王政五年到秦王政九年,幾乎年年被搶地盤。后來干脆自暴自棄,主動獻地。
不過他命也不錯,死了之后沒兩年他兒子就成亡國之君了。
這么一群歪瓜裂棗,若非祖宗留下的基業足夠深厚,秦國滅他們就跟玩兒似的。
眾人表情微妙地對視了一眼,紛紛想起了這些諸侯王的奇葩之處。只能感慨一聲天命在秦,在別國都一代不如一代的時候,偏他們連出好幾代明君。
別國的笑話看看也就過去了,接下來是嚴肅的討論時間。
將軍桓齮分析道
“趙國與北地匈奴接壤,雙方常年發生戰爭。代地本就民風彪悍,有匈奴練兵更加難纏。”
趙國原本的國土沒這么大的,畢竟是三家分晉時才分了一部分。
當時的晉國公室其實還在,晉國沒有正式被滅,但早已名存實亡。因為趙氏家主都開始給兒子封太子了,完全不把晉國殘存的宗室放在眼里。
到謚號為“襄子”的趙襄子繼位時,他的姐姐嫁給了代國的國主。代國就在趙地以北,隔在匈奴與趙國之間。
為了吞并代國,趙襄子以小舅子的身份約見代王,代王毫無防備地前去赴會,然后就被干掉了。代王一死,趙國吞代便猶如探囊取物。
這個手段不是很光彩,后來他的姐姐傷心欲絕,干脆拔簪自刎了。
不過這件事已經過去了兩百多年,這么長的時間足夠趙國消化代地,不像當年那般民怨沸騰。
兩百年來趙國鐵騎經歷了無數場合匈奴的廝殺,
,
戰斗力也頗為不俗。
這都要歸功于代地本身尚武之風盛行,以及名將李牧的精心操練。
老將王翦直接斷言
“若放李牧參戰,攻趙將十分困難。三年前我們曾出兵攻過一次,當時便是為李牧所阻,這才不得不休戰。”
楊端和贊同道
“李牧不好對付,若要硬打,恐怕損失良多。”
秦王政只是聽著,不置一詞。
半晌,他偏頭看向跪坐在身側的長子
“若是你,會以什么方式解決李牧這一心頭大患”
秦王政想考驗一下兒子,因此沒有直接給出決斷。
這可問對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