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也有幾分道理。
趙王遷勉強接受了這個解釋,尤其是在其他宗室臣子都贊同李牧判斷的情況下,趙王遷也不愿意和所有人唱反調。
他賭氣地說道
“若是武安君能打退秦軍,那寡人就信他沒有叛國。”
眾人覺得這不難。
他們秦趙國力相當,秦國也沒了白起那樣的悍將。三年前能打退秦國,現在自然也可以。
于是所有人滿口答應,一個個都特別信任李牧。
然而他們忘了,三年前的局勢和現在可不一樣。
先不說三年前秦國有沒有徹底做好準備,是否只是試探著出兵。就說今年的趙國局勢,可別忘了那場趕在秋收之前出現的大旱。
趙人
收成銳減,
饑荒遍地。哪怕勉強靠著剩余的莊稼沒被餓死,
也遠不如秦人強健。
但凡這群貴族去前線看一眼兩邊的士兵,就會發現問題的嚴重性。秦人個個精神飽滿、吃飽喝足,趙人卻大都面黃肌瘦、不少人還是靠著分發的軍糧才吃上飯。
吃不飽就沒力氣打仗,哪怕最近吃飽了,之前虧損的那幾個月,也不是一兩天就能養回來的。
李牧每天都很心力交瘁,帶著這樣的兵不打敗仗已經很不容易了。
趙國期待著他能盡快打退敵軍,可事實上,李牧只能做到盡可能地拖延秦軍的步伐,再找機會反擊。
戰場上局勢瞬息萬變,若是能運作得好,一舉反敗為勝打潰秦軍也不是不可能,就是等待的時間比較磨人。
李牧等得了,趙王遷不一定能等。
如此這般拖延到開戰后的第三個月,冬季即將結束,快到春耕時節了。
李牧算完日子,精神一振。
他們趙國因為去歲的饑荒,各家基本沒留什么種子。所以春耕不春耕的,耽誤也就耽誤了。
趙地物產還算豐富,之前冬天是因為季節的原因沒東西吃。春天一來萬物復蘇,庶民靠著野菜之類的也能活下去。
撐到戰事結束就好了,他總會想法子給他們弄到來年的種子。
可是趙國無所謂春耕,秦國有所謂啊。他們秦國士兵不得回去春耕的嗎萬一耽誤了,莫非他們也想像今年的趙人一樣去啃樹皮
李牧倒是不知道秦國私底下和諸戎弄了耕牛的交易,其實不擔心延誤春耕。
他只下令軍隊做好準備,等到秦國士兵都生出退兵回鄉的想法,再一舉反攻,占領氣勢上的高地。
為了鼓舞士氣,李牧甚至都沒和趙王那邊商量,直接做主說若是能提前打退敵軍,那么剩下那些調集來的糧草也全數發給士兵們。
到時候士兵可以帶著糧食歸鄉,能夠借此支援一下家中老小。有了這些糧食,家里就可以少餓死幾個人了。
李牧會做出這個決定,也是無奈之舉。
他發現很多士兵打仗的時候不怎么出全力,一開始只以為是怕死。后來才知道,士兵們這是在蹭糧食。
如果戰事結束,他們就要原地解散回鄉去啃樹皮野菜了。一個搞不好,不僅家人,自己也得餓死。
但是留在軍營里不一樣啊,趙國糧草。他們就算不能頓頓吃到十分飽,好歹也餓不死。
這么一對比,士兵們恨不得這場仗多打幾個月,打到家里不缺糧了為止。
人性如此,李牧也沒有更好的辦法解決。所以他只能出此下策,用分糧來激勵將士。
很多人還是做不到只管自己吃飽、不管全家老小的。兩相對比之下,與其自己獨自在軍營混吃混喝,倒不如多帶點糧食回鄉接濟親人。
果不其然,這個決策傳達下去之后,整個趙軍營地士氣大振。大家都摩拳擦掌,恨不得立刻把秦人打回老家。
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