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嫚意識到了什么
“當秦王,和當大秦天子,其實是不一樣的,對不對”
扶蘇含笑點頭
“自然,霸道是商君為大秦獨霸天下所作的選擇,可治理整個天下,不能只有霸氣沒有王氣。”
霸為君王獨斷,王為寬容宏大。兩者相輔相成,才是最合適的。
當君王偏信一家之言時,雖然短期內可以讓國家得到質的飛躍,但長此以往,遲早將自己坑死。
歷史上大秦被法家帶進了坑里,而后續的西漢、宋明清等則是被儒家帶進了坑里。
哪怕扶蘇不知道那些后世歷史,可他遠見卓識,已經察覺到了每一家學說里的局限性。除此之外,就是人性中的缺陷。
扶蘇淡漠地說道
“倘若天下學子都學同一門學說,并且對此堅信不疑,他們就會為了利益忽略這種學說里的缺陷。”
沒有人會主動揭自己的短,但粉飾太平的后果是王朝替他們承擔這一切。
而且沒有競爭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過分的競爭不好,沒有競爭對手更不好。保持良性競爭的環境,才能讓世道欣欣向榮。
扶蘇語重心長地教導妹妹
“為天子者,要兼百家之長,聽萬民之言。絕不可偏聽偏信,致使自己被某一家給蒙蔽。你每一家都挑著聽,就能得到每一家的稱贊。”
所謂升米恩斗米仇,就是這個道理。
秦國對法家太好了,以后但凡降低一點待遇,就會迎來法家的抱怨。他們會認為現在的君王不如之前的賢明,居然打壓他們法家、捧別的學派。
但相反的是,其他學派卻會十分感動。他們可不管秦王是不是只采納了一點點自家的學說,只要你肯迷途知返地用我,你就是好王上。
你看,想要得到百家稱贊多簡單啊,只是歷代秦王不屑這個而已。
陰嫚若有所思
“大秦分明只聽了大秦需要的,百家卻不會因此生出不滿和貪心。原來如此,這就是雜家子弟會被百家罵拾人牙慧,君王卻反而能得贊譽的原因。”
諸子百家都是用的自己的學說,偏偏你雜家這里抄一點那里抄一點,美其名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實在是招人恨。
抄我學說就算了,還要挑剔哪些是精華哪些是糟粕。你才是糟粕,你的學說里才有糟粕呢。
可是換到君王身上,
那又不一樣了。
君王喜歡雜家,那不叫到處抄。那叫海納百川,那叫有容人之量。
陰嫚又問道
“如此,我只看見了王道,霸道又在何處呢”
扶蘇答
“與我有益者為精華,與我無益者為糟粕。天下大事由我定奪,若想得我青睞,必得想我所想、急我所急。”
換句話說就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諸子百家若想在朝中獲得更多的地位,那就得根據天子的想法改造自己的學說。不改,那你就等著被其他家搶占所有的生存空間吧。
陰嫚搖頭
“若秦國不聽,百家只會選擇離去,另選他人,就如孔先生那樣的圣賢一般”
說到一半,陰嫚自己住了口,她意識到哪里不對了。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是塊硬骨頭。不是因為他們自己特別有骨氣,而是因為他們有很多選擇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