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過紫花苜蓿等作物的甜頭后,眾人被激發出了對陌生物種的熱情。也不管氣候適不適合種,反正買幾顆便宜的種子試試又不虧。
大部分人都是在瞎折騰,也不清楚種植方法,更不清楚作物對土壤水肥的要求。反正就硬種,聽天由命。
這么種,絕大多數種子其實都浪費了。
幸好商隊售賣的都是在中原其他地區泛濫成災的種子,收購沒什么成本,浪費了也不可惜。
巴清夫人說了,庶民閑下來容易鬧事。太子殿下憐惜黎庶愿意讓他們過上好日子,但也得考慮到民亂的問題。
商君弄個馭民五術就是為了不讓庶民有閑工夫搞事,但這招太狠了,不適合需要休養生息的天下。既然如此,不若換個方式消耗掉庶民多余的精力。
于是靠著耕牛多出了閑暇時間的農人們開發出了專屬于他們的娛樂活動,也就是種植新作物。
官府還特意為此發放招賢令。
說是如果有人研究出了這些新作物在當地的最佳種植方法,官府會給予獎賞。新作物對本地的好處越大、越值得推廣,獎賞越豐厚。
在這樣的激勵下,游商的種子銷售愈加火熱。
商隊沒指望靠這個賺錢,沒成想年底一算利潤,兜售種子反而占據了不小的份額。薄利多銷的龐大潛力,可見一斑。
雖然絕大多少人都在瞎搞,種了一年什么都沒種出來,還鬧出過不少烏龍。
比如由于不清楚自己在種的新作物是什么東西,誤把長出來雜草當成了新作物精心照料。結果最后才發現,新作物壓根沒發芽,自己白忙活一場。
但這也并沒有打擊大家的積極性,因為有人確實成功了。
人口基數擺在那里,瞎貓碰上死耗子也能誤打誤撞地種成,更
何況大部分老農還是精心照料的。
蜀地便有人種出了柘。
這種作物汁水豐沛、甘甜可口,推廣開來之后人們更愛稱它為甘柘,也就是后世的甘蔗。
一開始種子是從楚地弄來的,聽聞是楚人從更南邊的百越部落手中交換到的。
不過楚人沒有大規模種植,還是商隊嘗到柘的甜味之后不甘心,特意去了一趟楚國南部邊境,愣是弄了不少種子回來。
百越是一片非常龐大的區域,不是只有閩南那一片才算百越。事實上后世的兩廣也在百越的范疇之中,所以一直往南邊走會碰到別的百越部落。
這些部落分散在這么大的區域里,可想而知楚南百越和閩南百越之間沒多少聯絡。秦國在閩南打下的交情在這里基本沒用,商隊只能自己努力。
所幸濕熱地區的常發病癥都大差不差,商隊靠著習慣性攜帶的藥丸,勉強同當地人建立起了友善關系,這才搞到了足夠多的種子。
百越部落沒有自己種植的習慣,還處在采集游獵的模式中。秦人要采什么種子他們也懶得管,反正這里多得是,看在秦人送了藥當禮物的份上,他們愿意行個方便。
但也因為百越不愛種地,商隊詢問之后也沒搞清楚這種甘柘的來源。他們誤以為這就是當地的原產作物,并將之報去了咸陽。
事實上,柘是周宣王時期從南洋群島傳來的,源頭在印度等地。
秦王政嘗過柘之后,第一反應是這東西扶蘇應該愛吃。
夏無且不讓扶蘇多喝蜜水,若是換成柘漿呢柘漿清甜可口,據說楚國還有人將之當藥喝,說是很補身體。
古人不懂什么微量元素、氨基酸、維生素等等的東西,就知道吃了柘之后不僅可以緩解一些水腫、少尿之類的癥狀,也確實讓某些體弱的人身體康健了些。
所以甘柘是補身佳品,沒有毛病。
秦王政當即把所有的柘都賜給了兒子,讓他拿去食補。
他對扶蘇說道
“尋常補藥你嫌苦不肯喝,這柘漿只有甜味,即便是藥,你也多喝一些。”
扶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