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夏來,秦國進入了平穩發展的階段。
六國雖然還剩兩個諸侯國沒有消滅,但那都是順手的事。楚國地大物博,本身也需要充足的時間吸納消化,所以不必急于將燕齊立刻納入掌控。
事實上,派往楚地的秦吏數量有些不夠用。
許多人對戰國末年的各國占地面積沒有一個直觀的印象,只知道是七雄爭霸,于是下意識以為每個國家國土可能都差不多,頂多韓國小一些。
其實可以對比后世的省份分布來看。
以長平之戰后的國土為例。
燕國占有河北北部和東三省里最靠南邊的遼寧。
趙國占有河北南部、山西和少部分的陜西內蒙古。
韓國占據西邊的小一片河南。
魏國占據剩余的大半河南、少數山西和少數河北地區。
齊國占據山東,以及一點點的河北。
以上四國地盤加起來,可能才堪堪比得上秦國。去掉一個齊國,能夠和楚國差不多大。
秦國有陜西、四川和南部的甘肅地區,這三個都是占地面積不小的省份。
楚國那就多了,雖然它的省份單獨拎出來面積不算大,但合起來很可觀。兩湖、兩江、安徽,部分河南和重慶的地區,跨越足足六個省。
基本上長江流域都在楚國的掌控之中。
反倒是浙江不在楚國管轄內,它和福建、兩廣一起,都是百越地區。
先秦時期大部分的諸侯國還是在黃河流域玩耍,沒什么人有興趣去長江流域和楚國搶地盤。
楚國趁著沒人管它,一點點把附近的小部落都吞了。不過這樣關起門自己玩自己的的操作也導致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楚國本就沒完全脫離原始部落的影響,被這些吞并的部落帶得越發向上古發展了。
秦國滅楚的過程中,也有一部分楚國貴族選擇了逃竄入百越。寧愿跑去兩廣過野人生活,也不肯屈從于暴秦。
可以,很有氣節,仿佛幻視了什么楚國滅越之后越國公子退入浙閩兩地當酋長。
歷史果然是循回往復的,天道好輪回。
這個時候往百越跑能有什么好下場,百越早就被秦國拉攏了。而且即便是兩廣這邊的百越部落,也有不少是當初百越公子的后人遷居而來。
先祖的仇恨有些人可能已經忘了,但是總有人記得。
再加上秦國也不希望這些楚人跑去百越占山為王,影響后續收復百越之地。所以哪怕百越記不得和楚人的仇恨了,秦國商隊也會好心地幫他們“想”起來。
扶蘇拿著楚國的山川圖對父親說道
“父親您看,楚國這兩處地方是被山脈包圍在其間的。”
為了方便管理,劃分郡縣的時候一般會按照地形來考量。以山脈河流為界限,也方便管理,免得轄內文書來往傳送還要翻山越嶺渡河渡橋。
楚地境內的湖南、江西兩省便是獨立設置了郡屬,因為這兩
個省份是被一圈的山給牢牢圍在里面的。
當初楚國都城郢在湖北,后來遷的新都壽春又在安徽,全部都繞開了這兩個通行不暢的區域。確實方便了楚國出兵參與中原爭斗,但也方便了秦國攻打楚國。
若是楚都在湖南和江西境內,那簡直就是另一個小關中。這兩處地方與外界往來不便,據守關隘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高枕無憂。
兩省在地形上存在高度相似,都是山脈包圍,都有一條主江貫穿南北、形成的支流水網輻射大部分區域。
兩個東西并排的省份就仿佛是一對孿生兄弟那般,近代修建南北鐵路的時候,經過此處時只能選擇從一個省走,畢竟那時沒有必要修兩條。
最終被選中的是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