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父子做過關于意外的預案,只要不是父子二人一同出事,問題就不是很大。
秦王政仔細聽完分析道
“光靠耕田數量稀少,并不能完全遏制楚人氣焰。山林資源豐富,選擇漁獵也能勉強活得下來。只是人口會難以擴張,戰時也十分吃虧。”
他考教兒子
“大秦總不能一直指望著靠戰爭征服他們,你可有其他對策”
扶蘇點了點頭
“丘陵雖非平原那樣的良田,但若開墾梯田,其實也能擴大出許多耕地來。不能叫楚人自己發現這樣的耕種方法,如此主動權便掌握在楚人手中了。”
“父親可還記得,管仲當初是如何摧毀魯國的”
秦王政頓時露出了贊許的神色
“此舉甚妙。”
管仲在齊國為相時,對魯國打了一場經濟戰。
他先下令齊國境內只許穿魯布所作的衣物,魯國因此看到了巨大的商機,開始不斷擴大布匹原材料的種植。庶民也紛紛放棄種糧,改種桑麻,舉國發展紡織業。
然后,管仲突然不許齊國進口魯布了。魯國經濟就此崩潰,國內出現了嚴重的饑荒,只能高價向齊國購糧。
這個案例證明了經濟作物在面對糧食作物時,對庶民擁有極高的吸引力。如果想讓一個國家對自己國家形成高度依賴的話,那就忽悠對方種植經
濟作物,放棄糧食。
長沙郡那么多丘陵,與其等楚人開出梯田種糧,不如指導他們在其中種植對土地平整度要求不那么高的其他作物。
秦國商隊便可以用相對于糧食來說略高一點的價格收購楚人手中的作物,然后讓他們拿錢賣糧。
因為中間有個差價的存在,楚人就會覺得很劃算,比直接種糧要好。
但那時長沙郡卻會成為一個完全依賴秦國商隊的地區。
他們要是不安分,官方商隊可以拒絕賣糧警告他們。不僅如此,他們種植出的經濟作物,能不能銷售出去也要看商隊的臉色。
扶蘇表示,如今大秦正有許多經濟作物需要耕種。之前擔心侵占良田,如今開墾丘陵山坡進行種植,也能避免霸占種糧土地的情況出現。
對尋常庶民,統治者當然希望他們安穩地種糧食自給自足。生怕他們多種經濟作物賠個血本無歸,后頭自己吃飯都成問題,還要官府救濟。
也就是懷有二心的楚民,才叫扶蘇出此下策。
等楚人徹底安分下來,自然是要重新調整耕種比例,增加主糧占比的。
秦王政覺得此舉大有可為。
雖然扶蘇提出的解決措施與他自己所想的不同,但也不失為另一個好方案。
扶蘇一向偏好這種溫水煮青蛙的方式,無形之間達成目的。這樣不容易引起楚人的反彈,是個明晃晃的陽謀。
不過天底下懂經濟戰的人不多,或許絕大多數楚民連自己中計了都不會意識到。
在古代玩經濟,確實是降維打擊。
歷代君王大都不懂經濟,所以只能選擇視行商為洪水猛獸。既然掌控不了,那就往死里打壓,不給金融大佬發揮的空間。
很難說這里頭有沒有管仲的鍋在。
或許是管仲干的缺德事太多了,導致兩千多年以來,但凡是當國君的沒有一個不害怕這個的。
當然,管仲當敵人很恐怖,當自己人那就爽歪歪。
愛子如此優秀,秦王難免想炫耀一二。所以迫不及待地命人去傳召眾臣入宮,讓他們商議一下具體要如何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