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水被引入此地,哪怕當地河網密布不缺灌溉,能多一條運河也是好的。至少沿岸的庶民可以就近取水,省了不少事。
尤其是遇到大旱之年,附近的小溪小河容易干涸。但是像這樣深廣的運河,水源取自大江,就沒那么容易干。
到那個時候,運河里的水就是救命水。
可惜江河再大,水也不是取之不盡的。開鑿運河需要再三斟酌,不能為了灌溉隨意加建,否則江河不等入海就得因為支流過多而斷流。
歷史上中亞地區的大河就出現過這種情況,無節制地人為引水灌溉,最后導致河流在中途就斷流。
原本河流是要匯入內陸的巨型湖泊的,結果沒了河流的水源灌入,巨湖也在漸漸縮小規模。
這就是里海的經歷。
扶蘇將白紙固定在木板上,用筆速繪了一幅庶民勞作圖。只有簡單的線條勾勒,沒有上色,而且畫得還很粗糙,不過神韻已經被抓住了。
秦王政站在太子身邊看了幾眼
“畫得不錯,辛苦太子多畫幾幅,回咸陽拿去給橋松看看。”
身為大秦太孫,橋松也得多見識一下外界的模樣。尤其是農人的辛苦,這樣才會懂得珍惜大秦如今來之不易的和平,不會做個敗家子。
扶蘇從侍者手上取過新的夾了白紙的木板,再次作畫。這次畫的是船隊在運河上航行的樣子,運河兩側有庶民停下歇息,遙望大船。
這一路扶蘇閑來無事畫過不少巡游的景色,主要是為了留作紀念。順便拿回去給弟妹兒女看看,免得他們總念叨自己沒有同行好可惜。
船隊抵達淮河時靠岸休整了幾天。
臣子們哪怕早就習慣了行船,落地時還是覺得地在晃,有點站不穩,一時不太習慣踩在陸地上的感覺。
之前在江都換道的時候,就沒下船。因為秦時的江都還沒有后世那么繁華,沒什么好停留的。
歷史上揚州的繁華多虧東晉衣冠南渡。
大秦只怕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了,所以長江流域得靠自己多繁衍一些人口。
人多了,商隊就會循著味道過來。不能依靠政治中心轉移,就得依靠商業進行發展了。
若是占城稻的尋獲順利,江南等地不愁無法富饒起來。
畢竟北方要種這種南稻恐怕不容易,得經過不斷地選育培養。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占城稻估計只能在楚地和巴蜀風靡了。
之前沿著江南運河一路北上,實則距離海岸線一直很近。只不過中間隔著大量土地看不見海,否則也不必開鑿運河了,直接沿海行船還方便點。
現在到了淮水,隊伍不著急去齊地,就準備先走淮水去看看沿海。
秦朝時期的海岸線和后世時其實不太一樣,有不少現在露出海面的區域,那個
時候還是海洋。
江蘇省的東部海岸就要往里縮很大一段距離,至少三分之一的寬度吧。不僅江蘇,渤海的西海灣也是一樣。
所以從淮安去往沿海,不需要走太遠。隔壁東邊的鹽城大半就泡在海里,淮安基本可以算沿海了。
秦王政看著海岸邊大片的平原,詢問當地縣令這里的耕作情況。
縣令臉色有些為難
“王上有所不知,這東部沿海雖然良田眾多,但夏季常有風雨侵襲。”
這里是臺風多發區域,而且因為其他幾個臺風多發的沿海地區都是百越的領土,就顯得這邊格外多災多難。
百越人沒事不往海岸跑,一到夏季就會提前縮回內陸。臺風對他們來說就是麻煩了點,但是問題不大,反正他們也不在沿海的平原種地。
可是薛郡這邊不同,這里人口密集,平原廣袤。大家舍不得這里的良田,偏偏夏季時作物還沒有收獲,經常遭殃。
人多了,田就不夠用。有些人去海邊種田完全屬于不得已,否則誰不想在更安全一點的內陸待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