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看在生母楚姬的份上,扶蘇還是給了楚辭一個機會。
詩經和楚辭都是合集,按照不同篇章分一分,就能完全區分開來了。比如公子高的崽就在小雅篇里挑名字,這樣就不容易弄混。
倒是扶蘇自己的孩子,在鄭風里挑了挑,又在衛風里挑了挑。
因為一開始扶蘇是給長子長女在鄭風里挑的,后來想起來他自己的名字是出自的鄭風,兒女都在這里挑豈不是顯不出父親給他起的這個名字的獨特性了
然而前頭兩個兒女的名字都用了很久,不方便再改,只能從后面的孩子開始換個篇章挑選。
詩經的篇章還挺多的,將近二十篇。但是扶蘇光兄弟就有二十多個,他自己又一人占了兩篇,肯定是不夠分的。
不過問題不大,詩經編纂的年代比較久遠了,這么些年又有新的詩歌出現。扶蘇后來讓人重新擴編,分
出了更多的系列,這樣就夠用了。
那天挑選名字的時候,扶蘇把小雅的那些篇章來回翻了兩遍,終于將公子高的孩子們和那幾個名字對上號了。
不過翻完他又想起來,其他弟妹以后也會生孩子。到時候還得他來起名,趁著現在回想起來了一點,他得趕緊把剩下的孩子也和名字一一對應。
一整本詩經最后被扶蘇標注了一堆序號,什么“貳二”拾七”。大寫的是弟妹們的排序,小寫的是他們兒女在自己家里的排序。
秦王政當時就在旁邊看著,還幫忙回憶了一下,查缺補漏。
說起來歷史上漢字的大寫最早是在東晉時期才廣泛運用的,至于什么時候發明的,那就說不準了。
反正同人文作者開的掛那么多,多這一個也不多。扶蘇就提前用上了大寫文字,不過倒不是他發明的,而是世上早就有了。
現在正好提起這件事。
扶蘇便把那本詩經拿了出來
“你們兒女的名字我都起好了,自己過來看。記不住就拿紙寫下來,以后別再來煩我。”
公子高
將閭
不是,大兄怎么知道他們以后會生多少孩子還是說已經不管生多少了,先起一大堆,用不到的再說
公子高接過詩經翻開一看,看到了一堆數字。實在沒搞明白是什么意思,最后還是史官上前積極主動地幫忙解答的。
將閭沒忍住問道
“所以大兄那一個時辰是用來挑名字的”
一個時辰挑了一百多個名字,這是正常人能干出來的事嗎。
扶蘇又拿出一本屈原的著作合集
“這還有個,等下陰嫚來了就給她,妹妹們以后也不用煩惱起名了。”
上輩子這群人不知道為什么就愛找他給孩子起名字,說是不好意思麻煩父親,就讓大兄代勞了。
后來大兄當了皇帝,也沒見他們說大兄處理政務辛苦,不好意思麻煩他。將閭還道自己不會起名,反正大兄都有經驗了就一事不勞二主。
扶蘇我就說弟妹都是討債鬼吧
公子高又翻了翻,發現這個詩經好像比他看過的要厚不少,新增了很多內容。便問大兄這是怎么回事,扶蘇說是他命人擴編的。
其實這輩子沒這回事,是他自己默寫下來的。
那天拿出詩經一翻他就發現不對勁了,現在的詩經版本還是沒擴編過的。他用這本來標注名稱的話,有一些名字就找不到了。
所以還得抓緊時間把缺的默下來,公子高手里拿著的就是一半印刷一半扶蘇手寫的版本。這么短的時間沒來得及印刷全本,扶蘇是拿著原先的拆開裝訂,添加手寫紙張插入進去的。
這么珍貴的詩經,秦王政當然要自己留下收藏。照例叮囑兒子看完就還回來,他要放到陵墓里去。
公子高行吧。
公子高只好把孩子又塞回
給將閭,自己擼起袖子開始謄抄名字,好盡快把書還給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