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年就是如今的大一統元年,再過兩三個月到春耕時節,這些稻種就能種下去了。
雖然始皇帝新下達的政令里將九江郡一分為三,但此地仍然是最適合摸索良種種植的地方。再額外拉上南越廣東一起推廣種植,可以橫跨更多的緯度線。
始皇帝特意調遣了一批農事官單獨負責此事,不讓瓜分后的郡縣過多插手。被征用的官田暫時直屬都城管轄,待試種出成果后再還給各地郡府。
扶蘇作為有同人文作者開掛的主角,按照上輩子他手下能人總結出的研究經驗,給農事官寫過一個試驗田的操作規范。
基本流程就是仿照后世那種控制變量的試驗法,盡量用最少的田試出最合適的水肥比例、育種和播種方式等等細節。
他還額外叮囑農事官,可以試試培育一些季節性的作物,比如秋季播種后冬季就能收獲的。
歷史上宋朝時期人們種植占城稻,一年并不只種一輪。它一般都會和晚稻配合,收獲占城稻后再播一輪晚稻,是為雙季稻。
每多播種一季,就能多一季的收成。哪怕晚稻收成不佳,也比沒有收成要好。
擔憂土地肥力不足,那就努力鉆研新的漚肥方法。
宋朝可以辦到的事情,大秦憑什么不行即便現在不行,不斷發展農業,一兩百年后遲早能行。
就古代這種原生態的農業研究模式,一千年下來科研進展也就那樣。
很多朝代根本不研究這個,農具等物品的發明進步全靠平民哪天靈機一動想出新主意。完事之后要等到朝堂推廣也不知道得等猴年馬月,全看周遭能不能出個負責的父母官。
只要大秦官方足夠重視這種研究,有國庫資金支援、有先進的研究方法輔助,趕超宋朝指日可待。
扶蘇和父親暢想了一
下大秦千百年后農人一年四季都有收成的美好未來,想完還是要回歸現實的。
現在的情況就是大秦基本處在一年一收的狀態,甚至為了養地兩年一收。紫花苜蓿幫忙解決了養地的問題,如今大秦境內種一年休一年的情況已經非常少見了。
但豆科植物只能固氮,作物需要的養料卻不止氮肥。農事官還得研究出更多作物搭配種植的方案,好完美補上互相間的缺漏。
會大量耗氮的就和豆科植物輪耕,會大量消耗其他元素的,就搭配其他能補充這個元素的植物。
雖說秦朝的眾人還不知道什么氮磷鉀,可他們有非常原始且有效的辨別方法那就是直接兩兩搭配在試驗田里種植,看看哪兩個搭配出來的效果更好。
收成是最直觀的,分辨不了元素,難道還分辨不了收成多少嗎
而且兩種作物輪耕還只是最簡單的搭配,三種、四種都可以在后續不斷嘗試。大秦官田有的是,每片試驗田也沒必要劃得太大,很夠用了。
古人研究出來的最佳種植搭配其實是四圃式輪栽制,起源于18世紀的歐洲。這種方式將田地劃分成四份,分別種植四種作物,然后不斷輪換。
在四圃式之前,還出現過三圃式。但四圃式明顯互補效果更佳,就是可惜出現得太晚了。
華夏古代的先民種田時曾經和這種模式擦肩而過。
在很久遠的時代,農人為了旱澇保收,會在田地里種植多種作物,喜旱喜澇的應有盡有。一般是最出名的五谷,然后等到秋季時哪種作物收成好就吃哪個。
這樣的耕作方式十分原始,但它保證了一般情況下至少能有一兩種作物豐收。無論遇到旱年還是澇年,都不至于因為種錯了糧食而顆粒無收。
要是遇到風調雨順的年份,五種作物都豐收了,那就是五谷豐登。要是運氣不好五種作物全部減產絕收,就是難得一見的大災年,要死很多人。
同樣是種植多種作物,有的農人比較機靈,下一年種的時候會把不同作物的種子埋在和上一年不一樣的位置。
若是能保證五年下來位置都不相同,形成一個完整的循環,那么地力就能得到極大的保留。
不過五谷畢竟不是按照微量元素互補進行搭配的,這樣的操作只能算是聊勝于無。好在五谷里有個豆科植物“菽”,至少能補一補氮肥。
所以先民們的智慧也是很強大的,哪怕沒有刻意去鉆研過多圃式輪栽方法,也能跟人家沾上點邊。
大秦農事官不知道后世的這種輪栽法,但他知道農人將五谷同時種植的情況。這些東西都是相通的,動一動腦筋,可能什么時候就提前發現輪栽法的操作了呢
左右如今君上鼓勵農業研究,只要能發現新式好用的耕作方法,就能得到大筆的獎賞,甚至干得好的還有封爵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