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和郡尉以為地太守會被調走、能空出個位置來讓他爬一爬完全不同,始皇的想法是把瑯琊郡切分出個膠東來。原本瑯琊的太守不會變,所以郡尉討好了君上這么久,純屬做白工。
就連他想退而求其次調去北部邊境打匈奴都沒成,誰讓太子殿下把徐福的事情交給他辦了呢根本走不開。
郡尉只好安慰自己,這好歹是個正經差事。等以后海軍訓練出來了,說不得就是他帶隊出海,遠征扶桑。
去北邊打仗也是打,去東邊打仗也是打,總比沒仗可打要強。
郡尉就吃虧在根本不清楚扶桑的情況,那邊壓根就沒什么好打的。人派過去大概率可以直接占領,然后就得留在島上當采礦的監工了。
不過那種情況也不是沒好處的,扶桑島肯定要單獨置郡。有了新郡,不就有新的太守之位了嗎
當不了瑯琊太守,當個扶桑太守也不錯。
東邊的事情暫且不提。
始皇翻開從上郡送來的奏報,泰山封禪之后,蒙恬就回上郡繼續抗擊匈奴了。
這次開戰的目的是為了奪回河南地河套地區,這里水草豐美,地域廣闊。而且因為氣候的原因,十分適宜馬匹的繁育。
再加上河套平原位于游牧和農耕的交界地帶,是塞外作戰時極佳的轉運場所。這里甚至還能搞耕種,便于士兵戍邊時屯田,一定程度上能做到自給自足。
這么優勢的地理為主,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匈奴想要,秦趙也想要。
可以預見哪怕徹底解決了匈奴,以后有別的游牧民族遷徙過來了,也會為了河套和大秦開戰的。
所以這次蒙恬趁著夏季猝然發兵,聯合李信等將領一同切斷匈奴后路,搶回了河套之后。也顧不上論功行賞,而是立刻開始整頓人馬修建長城。
蒙恬送來的奏報就是來問陛下要糧要苦力的。
戰國時期趙國的趙武靈王曾經將版圖擴充至陰山山脈,在土默川平原的東部設置了云中郡。
但大家都知道,云中距離河套還遠呢。后續在它隔壁設置的九原郡才和河套挨著,在河套正北邊,是單獨凸出來的一塊。
九原南邊的河套并沒有被趙國吞并,而是整個凹進去的,依然在匈奴手里。
直到后來蒙恬北擊匈奴,才把這里搶到了手。
因此河套邊緣的長城要從無到有地修起來,不像其他長城一樣可以借助原有的長城只做修繕和鏈接就行。
即便修
長城也不能一勞永逸,也總比無險能守要強。只是這段長城還挺長的,修起來恐怕要廢不少功夫了。
扶蘇便提議,以河套的豐饒土地作為誘餌,吸引愿意換地的庶民前往那里定居。這樣一來,河套地區新置的44縣就不缺常住人口了。
而大秦本來就有徭役制度,修長城的民夫可以就近征發,不必千里迢迢從其他郡縣調人過去。
周圍的幾郡再支援一點民夫,人就夠用了。
扶蘇指了指燕地
“同樣是邊郡,燕地苦寒,河套卻有良田。中原的庶民當然不肯遷去邊塞,唯恐被匈奴襲擊,但從其他邊郡調人就不同了。”
在原本的燕地待著也會被匈奴侵擾,還沒有良田可種。既然如此,還不如答應去河套呢。
至少河套剛剛大敗匈奴,比這里安全得多。
至于被調走的邊郡會不會缺人,那倒也不至于。
北邊那一排的郡人數挺多,每個郡抽調一些人,再從隴西等和河套相鄰的郡遷一些過去,影響不大。
各郡的這點損失很快就能從更靠內的郡里補回來,而且過兩年人口爆發,就更不缺人了。
扶蘇其實挺想給燕人都挪個窩的,不讓他們繼續留在家鄉折騰。
燕地的游俠風氣一時半會兒消不掉,多遷點人走、把人群打散之后互相融合,或許能更快地解決這個問題。
可惜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不能輕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