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帝盤算著不管如何,得想法子把這個鹽湖納入大秦國土。別的地區可以作為附屬國,這里不成。
仙湖鹽池的產鹽量極大,若能派大量人手過去開采,整個大秦吃鹽都不成問題了。
古代人民平均壽命不長,和很多因素都有關系。除卻最明顯的吃不飽、穿不暖、染病難愈之外,鹽也是一個重大的原因。
底層平民吃的鹽雜質很多,對身體極為不利。但人又不能不吃鹽,不吃鹽沒力氣,無法維持生活。
庶民要做很繁重的體力活
,鹽對他們來講就不僅僅是維持生活的必需品,也是維持生計的必需品。哪怕吃雜質鹽相當于慢性服毒,他們也得吃。
結果統治階級搞了個不加賦而國足,在鹽價上做文章。賦稅是沒變了,鹽價居高不下,為了吃鹽得花很多錢,本質上就是在交稅。
吃不起鹽的,那就只能少吃。鹽是少吃了,可苦活沒少干,身體哪能不透支呢
吃得起鹽的,也沒好到哪里去。畢竟平民百姓吃的可不是細鹽,吃多了同樣對身體不好。
總之左右都是為難。
古人也不傻,尤其是貴族,大家當然知道不夠純凈的鹽對身體不好。
否則貴族何必自己追求細鹽,鹽商又何必把細鹽賣上高價那可不僅僅是因為細鹽口味好,光靠口味賺錢。
始皇帝在問清楚鹽池的產量之后就心動了。
他對太子說道
“倘若能叫庶民都吃上白鹽,大秦便再不缺男丁了。”
一方面,可以減少毒鹽帶來的人口損失。另一方面,可以一定程度上延長庶民的壽命,穩賺不賠。
以前不能這么干,是因為提純井鹽耗費太大了,庶民是真的吃不起。而且產量也不高,頂多能供應貴族。
后來的朝代不這么干,有些是統治者無所謂庶民死活,有些是人多不缺男丁。
但是大秦很缺人
扶蘇著手畫了一張地形圖
“父親你看,這一片區域都是山脈和高原,繼續往西往北也有山脈屏障。若是后世子孫有出息,自然可以將整個高原納入囊中。”
往西吞要一步步吞,先吞了青海,再考慮新疆。高原北端有個祁連山脈,再往北還有沙漠,山脈和沙漠之間只有靠山腳的一片區域可以行動。
如果掌握青海,那西邊的敵人要往秦土打。要么走西藏,要么走這條夾在山脈和沙漠間的道路。
然而大秦即將馴養匈奴,彼時可以在山脈合適的位置修建關塞,再遷一些匈奴部落在這個必經的要塞上駐扎。
如此一來,敵人走這條路打過來,就要面臨攔路的匈奴,和隨時可以從山脈缺口涌出去支援的秦軍。
總不能往北橫穿沙漠吧
北邊可足足有好幾片小沙漠呢。
扶蘇劃下的這個防守范圍恰和明長城類似,明朝的長城西至嘉峪關,嘉峪關就設在祁連山的西端某處。關外不遠就是巴丹吉林沙漠,再往東南還有個騰格里沙漠。
始皇帝細細看過后頷首
“確實如此。”
他提筆在上面標注了一下,準備留給后人。
當真占領了青海,那肯定是要繼續往西修長城的。正如太子所言,長城沿著祁連山修就很合適。
始皇還道
“尋常人難以適應高原氣候,得記得在此訓練出強悍的軍隊來。”
否則中原的兵去征戰青藏高原,那簡直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長。想占領西羌等地,就得先培訓出不受當
地地理條件影響的強兵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