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間,鏡頭已經跟隨專家來到了操作間。
專家指了指墻上掛著的大屏幕
“古籍全程都會放置在充滿特殊無色氣體的保護箱里,然后通過機械臂接觸它,包括翻開、查閱之類的。
古籍經過了特別調配過的液體浸泡,翻動時不會輕易破損,大家放心。
這個大屏幕就是鏈接保護箱里的內置鏡頭的,方便我們專家團隊一起解讀其中的文字內容。”
鏡頭先是對準了透明的保護箱。
直接從這里也能看見,只不過看起來不太方便。除了站在正前方的專家之外,其他人看到的都是歪著的。
專家說完講解詞就不再搭理旁人,直接操作機器手指開始小心翼翼地翻開奏折。
這個時候,鏡頭對準的是專家,向眾人展示他認真工作時的模樣。不過觀眾顯然對奏折內容更感興趣,催促攝像師更換角度。
他們想看看這封奏折里是不是有始皇帝的親筆批注。
結果當奏折完全展開之后,末端卻只有一個印章,沒有任何批文。
彈幕
「那個印章里刻的是什么字」
「第一個字沒認出來,第二個字應該是桑」
「我研究過小篆,第一個字有點像梓」
「我去就是梓桑啊」
「什么東西是我同人大佬的名字真的假的」
「聽說這里出現了梓桑,我來看看」
原本就很多
的彈幕一下子密密麻麻起來,大家都被這個驚人的印章炸出來了。呼朋喚友前來圍觀,熱度節節攀升。
「這個奏折里有梓桑的印章,是不是證明梓桑就是送這封奏折給始皇帝的臣子」
「有可能有可能,快,誰給我翻譯一下開頭那列文字,是哪個大臣寫的奏折」
「稍等我截個圖放大看看,字有點小看不清」
「唉,這個名字我沒印象啊」
「我也沒印象,不是特別有名的臣子」
「原來梓桑不是始皇身邊出名的大臣啊,怪不得我們一直沒分析出他的身份」
但很快又有人發現了盲點。
「不對勁,沒聽說過臣子會在奏疏內容后頭蓋章的。倒是蓋章這個操作,大家難道不眼熟嗎仔細想想一般都是誰會蓋章」
「蓋章的話,始皇、太子和太孫都會」
「好像是一般懶得寫字,就蓋個章表示自己知道了那種」
「嘶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這個章就不是送奏折的臣子的,而是屬于批閱奏折的那個人」
「而且你們發現沒,這封奏折沒有任何批復,說明蓋章就是這份的批復,越發佐證了章不是臣子蓋的」
這番推理成功說服了眾人。
只是一想到梓桑很有可能是二位皇帝里的其中一人,大家就都覺得非常不可思議。
想要讓眾人立刻接受這個事實并不容易,更多的人還是試圖找出漏洞來。
比如
「有沒有一種可能,是其他人不小心蓋到奏折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