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稱呼它為「黑鉛」,也就是如今所用的石墨。
最開始,只把石墨切塊,直接拿在手里作為寫寫畫畫的用具。為了防止手被染黑,用布條或麻線纏繞一端使用。
到了17世紀末,黑鉛終于擺脫了未加工的使用形態。有了以木為桿,以石墨為芯的筆形結構。
在木條里嵌入石墨,卻不是想做就能的容易事。
除了需要精巧工藝技術,沒有優質石墨原材料成為最主要的問題。
英國博羅代爾的「黑鉛」品質最佳,在歐洲供不應求。從十七世紀出口開始,它的價格就高居不下。
暴利之下,盜采者猖獗。某個礦口的開采量總會有上限,時間一久就礦產量告急,要找不斷新礦。
時間來到十八世紀,英國議會發布了限購令。英格蘭出產的石墨成為貴價物品,限制它的出口數量。
同時,喬治二世在1753年3月宣布了加強防范黑鉛礦盜竊條例,把私闖石墨礦場、偷盜石墨的行為定為重罪。
從此開始,英國鉛筆與歐陸鉛筆走向不同的發展之路。
英式鉛筆,占據石墨礦的主場優勢,以內芯以純石墨著稱。
歐陸鉛筆因為英國的限購令,不得不在石墨中混入了其他原料。
于連演示了三種不同鉛筆制作方式。英式的,法式的,與普魯士式的。
英式鉛筆,制作相對簡單。先將石墨切成條,再把杉木銼出恰到好處的凹槽。最后將石墨條嵌入木條,兩者進行黏合。
普魯士鉛筆,是十八世紀初期創造出來的。
歐陸鉛筆制造者發現越來越難獲得英國優質石墨,自然而然要節省使用石墨。
將石墨磨成粉,加入硫磺,以及作為黏著劑的樹膠、魚膠等物,把它們加熱充分混合。
等到混合物半冷未冷,像是做面條一樣,先把它揉成團。再等完全冷卻,將它切成條狀放入木條卡槽中,又用膠水黏合另一半木條,普魯士鉛筆的鉛筆就做好了。
班納特一家沒有用過普魯士式的鉛筆。
布蘭度在劍橋年市上見過,但售賣它的攤位少到只有兩家。雖然物品售價低廉,但少有人問津。
是什么原因
于連在現場給出了答案。
把普魯士式鉛筆靠近燭燈,很快就有一股刺鼻氣味從鉛筆里散發出來。
是硫磺燃燒的氣味,再過一分鐘,就看到筆尖冒
起了一團藍色火焰。
這讓班納特家五姐妹看得目瞪口呆。
盡管在書上讀過硫磺燃燒會產生藍色火焰,但眼前一幕仍舊像是魔幻戲法讓人震驚。
設想一下,如果事前不知道普魯士式鉛筆的成分,而它的外觀被做成與英式鉛筆一模一樣。
某天,夜深,萬籟俱寂。
書房內,獨自一人,在燭火照耀下看書。
一邊看書,一邊無意識晃動鉛筆。筆尖不小心靠近了燭火,突然竄出了一團藍色火焰。
上帝
那是多么驚嚇的一幕。
這與英式鉛筆的穩定性形成鮮明對比。英式鉛筆遇熱不會發出刺激氣味,更不會變成一根火焰棒。
布蘭度也是第一次使用普魯士式鉛筆,現在不奇怪為什么后來它退出了文具市場。
被淘汰總是有原因的。
這種筆不僅有怪味與著火風險,而且書寫起來也很艱澀。
英式純石墨筆芯,寫字順滑,落筆流暢。
普魯士式的混合筆芯堅硬易碎,它容易劃破紙張,筆頭時不時斷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