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格賽是前32名直接晉級。
18決賽和14決賽則是每組前兩名晉級。
18決賽淘汰掉十六名,剩十六名。
14決賽再淘汰掉八名,剩八名。
等到了半決賽,只剩下八名選手時,就會分成兩組組內k,每個分組的前兩名晉級大決賽,后兩名晉級
小決賽,再來劃分排名。
被網上的技術大佬們科普過賽制后,現在大家基本上也都明白了,這場比賽很有些運氣的成分在里面,分到跟誰一組,對比賽成績的影響會很大。
小魚手那么黑,好怕怕
這條彈幕滾過屏幕,說出了所有人的心聲。
余曜自己卻沒什么感覺。
等抽過資格賽的號之后,就在教練的小心囑咐里準備去適應適應賽場。
資格賽要取前32名選手進入18決賽。
可參賽的選手一共也就32人,基本上就算是滑滑就過的保送賽。
很多選手壓根就沒當回事,臨出發時都還在跟朋友熱情嘮嗑。
余曜也把這一場當做熟悉賽道的熱身。
甚至都沒有看跟自己同組的選手具體有誰。
畢竟自己跟其他選手不同,是坡面障礙追逐的新面孔,沒有參加過上一屆的世界杯,對這條賽道說不上熟悉。
但能多滑一次是一次。
余曜心態平和地扶住兩側出發的扶手,俯身弓腰,擺出了一副跟短道速滑極其相似的出發姿勢。
發令員在他們身后,準時按動了按鈕,放平擋板。
出發
電光石火間,少年就已經小跳著沖了出去。
他沒有提起很高的速度,跟摸魚的組員們一起不快不慢地滑了出去。
一上來就一波十幾折的波浪道。
酸爽得就像是開車經過連綿不絕的減速帶。
余曜只感覺自己不停地飛起,落地,飛起,落地。
每一次落地,雪板的板底都能在堅硬的雪面上碰撞出砰砰砰的脆響。
每一次撞擊都需要少年靈巧地改變自己的身形,或躬身,或挺直,膝蓋也要隨之收縮伸展,依次來降低顛簸對速度和體力的損耗。
波浪道之后就是一個大的跳臺。
余曜在雪板凌空時真的很有一種想要來個翻轉的沖動。
但他還是忍住了。
因為緊跟著跳臺,就是一個急轉彎。
形狀從天空往下看很像一個數字2。
這樣的急轉彎有兩個,只不過一個從左到右,一個從右到左。
彎道外側是藍色的尼龍網,彎道內側插著很多藍色和紅色的旗子。
這種雙桿的旗子,一般被叫做旗門。
在高山滑雪和平行大回轉經常能見到,目的就是標記路線,以免運動員滑出位置。
看來是禁止彎道時脫離賽道超車。
余曜心里念頭一閃。
從彎道下來,又是一個一連串的波浪道和拱起的雪壩。
對于已經滑過的少年來說就少了很多新鮮感。
波浪道和雪壩之后是兩個彎墻。
陡峭得跟u型池有得一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