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已經準備即使勢孤力薄,也要駕前諫言的魯縣部分儒生,蓄力啪地被打斷。
根本就沒機會面見諫言,就要隨駕趕往泰山。
朝發魯縣城外,暮至泰山腳下。
沿著平坦寬闊的馳道直行,到達泰山腳下,行駕駐扎完畢,方至晡時。
吃過夕食,尚不到日入時分,天色仍舊大亮。
嬴政在政務一道上,從來講究庭無留事,今天能處理了的事,就絕不會留待明日再議。
“傳眾卿、博士及齊魯儒生,議封禪之事。”
旨令下達,趕了一整天路齊魯儒生們
同是坐車一整日,始皇帝是不會累嗎
但嬴政傳召,精疲力竭也要整冠肅衣,疾行前往。
不多時,隨從眾臣及百家博士和齊魯儒生,盡皆趕到。
嬴政正坐鑾輿之上,大敞車門、收束帷幔,面向眾臣及博士儒生。
周邈列席右下首,左下首空置,隗狀列席左次席。
之后按爵位、官階,英布、趙亥、李斯、王離、蕭何、蒙毅、叔孫通等人,皆對坐入席。
至于隨行的博士部百家博士五十余人,及征發的齊魯儒生三十人,則末席肅立列隊。
完全被百家博士、老儒生擋住的幾名魯縣青壯儒生
這叫他們還怎么顯于人前、鏗鏘諫言、一戰成名
但這樣的席位安排,又合乎尊卑禮儀。
畢竟負責的就是儒家文通君叔孫通,深諳周禮、百家及儒家禮儀,總不會有讓人指摘之處的。
魯縣青壯儒生憋屈
前有百家博士、老儒生,就是左右都有鄒縣的孟門青壯儒生,后有執戈士伍。
被包圍了屬于是
但再如何憋屈,今日議程都不會因他們而有所改變。
在太祝叔孫通出席,闡明聚集于此的緣由后,就開始主持議程。
巍巍泰山腳,橘黃夕陽輝。
叔孫通莊重從容的聲音,在泰山腳下響起
“古之封泰山禪梁父者,七
十二家。世人皆知者十二家無懷氏、慮犧、神農、炎帝、彭帝、顓頊、帝俈、堯、舜、禹、湯、周成王。”
“今始皇帝陛下功德卓著,又受天命,當得封禪”
周邈對就該這樣
始皇陛下不僅像前七十二家一樣是受天命為帝王,更有功德卓著
叔孫通,你是會的
當然,也可能是叔孫通在向嬴政匯稟封禪事宜時,被要求改成這樣的。
后面的某位青壯儒生,正欲高呼一句昔日齊桓公
叔孫通卻已經開口“昔日齊桓公為諸侯,憑強兵以為霸主,會盟于葵丘,欲行封禪,管仲勸曰受命然后得封禪。然也”
“齊桓公北伐山戎、西征大夏、南下召陵,然功績終在方寸之間也。九次集會諸侯,稱霸天下,然終為一方諸侯耳,不可稱天命帝王也焉得封禪”
“今始皇帝北御匈奴,西使烏孫,南及閩越,東抵東夷,功績萬里廣也兼并諸侯,一統天下,無不賓服,唯皇帝獨尊也”
“又治道有方,百業得宜;大義休明,垂于后世;皇帝躬圣,不懈于治夙興夜寐,訓經宣達1;科舉取士,擢賢選能;修治馳道,通達海內;是為功德兼隆也”
周邈海豹鼓掌jg對對夸還是你們文人會夸始皇陛下就是功德兼隆
什么無封禪之德黑粉言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