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君以為,然否”
仙使周邈,率先拊掌大贊“然也”
“然也然也”
“然也”
隗狀及英布等侯爵朝臣,無不附和沒錯沒錯始皇帝陛下功績德行兼備
有后排人群中的魯縣青壯儒生欲高呼屠戮儒生,暴虐無匹,何來德行顯明
但被左右及前面的儒生給捂嘴了
知道你的好友因竄科舞弊被夷三族了,但你此時喊出來,除了聽到廷尉李斯拋出一堆秦律,證明他死有余辜,還能得到其余結果嗎
本就不占理,徒惹笑柄傳于世間而已
不然你以為始皇帝為何將魯縣科舉舞弊案昭告天下自然是他占理啊
喪友的青壯儒生魯縣儒學顯達,進士科榜卻只錄十人,諸生才干不能得到施展,不得已屈居明法、明算榜,權宜之計罷了
始皇帝霸道獨裁,見不慣,罷黜也就罷了,怎就要大肆屠戮豈非暴虐之舉,德行盡喪也
吾等儒生萬人一心,始皇帝又能如何
萬人盡數坑埋嗎那他必將遺臭萬年
眾儒生
但這,不是不復萬眾一心了嗎
青壯儒生掙扎之余,難免鬧出點動靜。
周邈早有預警,一直留出股心神關注著后面的儒生,第一時間發現了異樣。
而嬴政居高臨下,看得更清楚,睥睨前方的目光逐漸冷冽。
如今的齊
魯儒生,遠沒資格叫他權衡隱忍,先前是不在意,就事論事。
若是一再冒犯,坐實坑儒又何妨
同樣發覺的,還有立于下方主持議程的叔孫通。
心中不由道可別愚蠢沖動了,今日所議乃封禪大事,若壞了好兆頭,他亦保不下幾十條性命啊
周邈連忙給叔孫通使眼色。
怒斥打臉固然爽,但就像玉器與瓦礫相撞,叫儒生破壞了今日議程,即便坑殺了罪魁禍首,也使玉璧有瑕。
始皇陛下的封禪大事,在史書上,必須是完美無瑕的
叔孫通會意,高聲道“自古帝王,功德已滿,又有空暇至乎泰山,何嘗不封禪
今始皇帝功德兼隆,又受命于天,身已至泰山與梁父之間,封禪之機已至”
“古者封禪,乘蒲車,是恐傷泰山土石草木。掃地而祭,席用草禾編成,是古不如今之物阜民豐。”
“時移世易,今已難以施用,宜當修繕、打掃車道,乘鑾輿登至山巔,再筑臺以封。諸位以為,然否”
今天說是商議封禪之事,但其實流程早有腹稿,只是過一個明路而已。
仙使周邈再次拊掌大贊“然也滄海桑田,天地恒久變化,世事也當如此理,封禪之禮自亦當與時變化。”
“然也然也”
“然也”
又是一陣附和,此起彼伏。
至于后面儒生的些微異動無足掛齒。
即皇帝二年,東巡郡縣,禮祠鄒縣嶧山。又議封泰山、禪梁父之事,皆如太祝通言,無有異議
摘自秦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