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句,“咎由自取”的四個大字被天幕輕描淡寫地砸在了漢初每個人頭上。
咎由自取嗎依仗著自己的功勞,便不肯舍棄自己已然獲取的利益他們面面相覷,有什么之前被他們所忽視的東西逐漸浮上了水面,模模糊糊的并不算明晰,卻足以讓他們的目光下意識去找尋那個熟悉的身影。
劉邦就那樣安然地坐在人群的中央,若有所思,又仿佛半帶憐憫地仰望著天幕上兩個人最終狂奔而向的悲劇結局。
本就是正午的天,而極奪目的光幕偏又鋪設在他的頭頂,于是仿佛也有光點點傾瀉,流淌在劉邦的衣擺。
啊,漢初的臣子這才后知后覺地認識到了一件事。
漢王已經是皇帝了。
他們之間,是君臣上下的關系了。
七國之亂之后,漢王朝的形勢又一次發生了劇變晁錯之死宣布了劉啟登基之初的第一次改革的失敗,法家改革勢力隨之淡出朝堂。
軍功集團保住了自己在朝堂和軍隊中的有利地位,而為了抗衡軍功集團的勢大,劉啟選擇扶持外戚儒吏勢力,特別提拔了竇嬰身居高位,從此形成兩極態勢。
而在地方上,借由七國之亂,劉啟順勢掀起了一波沒收和瓜分諸侯王封地的浪潮,對所有參與了叛亂的諸侯國們通通重拳出擊。
除了由于被挾持而不算主動參與的濟北王以外,其余叛亂的諸侯王均被誅殺。
吳楚等大國的封地被劉啟拆分,其領土基本限于一郡或者相當于漢初一郡的大小,并被分封給劉啟基本上尚未長成的親兒子們,由他派遣的國相代為執政。其余的多數削地則被他改為直轄,成為了漢王朝可以直接約束的郡縣。
這場諸侯國變動的風波到了最后,只有忠心于漢朝的城陽、淮南、梁和因為地理位置偏遠沒有被牽扯進來的燕、代,這五國沒有被改動。整體上清除了諸侯國對中央的疏遠與不滿情緒。
同時,劉啟也趁著梁王的勢力被七國之亂削弱的時機,冊封自己的長子劉榮為太子,以穩定自己的皇位傳承,鞏固了自己的地位。
因為在經歷了七國之亂朝臣威逼,這樣血淋淋的驚險場面之后,他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從父親手中繼承而來的國度,實際上還并沒有被他完全操縱在自己的手里。
他眼下的首要目標,實際上不是厲行變革,而是鞏固皇位。
“記住了嗎”
沉默地看完了劉啟未來的苦悶與壓抑著的怒火之后,劉恒在天幕緩緩進入下一個篇章的時候低下了頭。
尚且年幼的太子乖巧地窩在他的懷里,眼神依舊有些抽離與迷茫,但在被他詢問之后的下一秒就收回了心神,堅定而鄭重地點了點頭。
“我想要做一件事,首先我要有能夠辦到這件事的能力與權力”他回應的吐字很慢,一邊說著,一邊還在腦中不斷地完善和阻止措辭“這份權力一定要是被我緊緊把握在手中的。”
“只有先穩定住了我的位置,讓我的心意成為一種權威我所想要辦成的事,才不會那么輕易地就被阻攔”
“是這個意思嗎父皇。”
他困惑而又夾雜著期待地望向劉恒,渴求著此刻遠比他成熟的存在的認可。
于是劉恒撫摸過他的頭頂,含笑地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