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后派了兩批探子偵查,結果在兩方結果大相徑庭的情況下,輕信了對自己更為有利的一種。
秦末戰亂對中原力量的嚴重削弱,中原內亂給了匈奴發展的時間與空間,可中原地區卻對匈奴的真實情報完全兩眼一抹黑,依舊用落后的眼光去看待匈奴。
匈奴此時降生了一位天驕級別的人物,冒頓可汗。
而劉邦失去了韓信。
韓信中原內亂給了匈奴發展的時間與空間落后的眼光
他當即眉頭緊鎖,而后轉頭便是對劉邦的諫言“臣原以為匈奴問題,雖重而不急。但觀后世人口風,此必當為眼下危急之禍,不可緩待之。”
“臣請速擇軍中精銳,詭詐蹤跡,潛入匈奴,一窺真相。”
劉邦的面色也跟著凝重,詢問的眼神望向負責這一方面的陳平。而老謀深算的陰謀家也沒讓他失望,果斷地應承了下來。
本以為天下已定,可以稍微松懈幾分的漢初君臣各個神色凜然,望著這建國之后突然爆發出來的涌動的暗流。
劉恒只是嘆息“天幕此言正是。”
甚至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既不是劉邦的戰略失誤,也不是讓韓信這樣的天才將領無處施展。
滿是心酸的,未來常因為不修武德被人可惜的漢文帝在心底感嘆起來。
最重要的,是漢匈的國力,在秦末的破壞之后已經沒辦法達成平衡。漢朝的國力,已經被匈奴所超過了啊
而天幕也跟著肯定了他的思考。
這其中最根本的,當然是雙方國力的對比。
西漢朝廷的初期,是建立在秦末極度殘破廢墟之上的。
政治上被諸侯王所牽制著,經濟則被幾年殘暴的戰爭摧毀了大半,朝廷的在籍戶口僅占秦代的百分之二三十,朝廷所能征收的直轄郡縣的賦稅徭役,范圍及額度也都很低小。
而匈奴呢
秦末戰亂,為了平定內亂,秦二世抽調走了帝國北部駐守的士兵,給予了匈奴喘息之機以及更為可怖的“復稍度河南與中國界於故塞”。
他們得到了秦將蒙恬“因河為塞,筑四十四縣城臨河”,筑造好的,按照中原標準建設和發展好了的,四十四座縣城。
在這樣堪稱鯨吞了帝國的部分遺產之后,趁著中原內亂,自相殘殺,匈奴在冒頓弒父自立之后抓住了這個時機,不斷地東征西戰而擴張自己的地盤。
冒頓還憑借自己的能力,把原來處于分散狀態的部落聯盟統一成為一個龐大的奴隸制的游牧軍事國家,制定了一套政治軍事制度。從這個角度來看,他甚至不只是一個杰出的將領,還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
于是等到高祖白登山之圍之時,匈奴已經成為了一個“東接穢貉、朝鮮”,南與西漢對峙于河南地故塞、陰山漠南地區,北服丁令諸國,西“定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擁有三十余萬控弦之士的龐大帝國。
方興未艾的漢帝國,怎么和這樣的勢力做抵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