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時之間也迷茫到不知道該怎么辦,突然有種想要在得知真相之前逃離的沖動。
只要不要落得個,太恩斷義絕的下場,好像也可以吧。
我們可以再等換一下,在漢高祖十一年的時候,請記住,是漢初百姓剛剛經歷過秦法“嚴苛”,所以甚至對秦律進行微調過后的劉邦時期,就發生了一件和陳勝吳廣當時相似的案例。
有一個叫“毋憂”的男子,被征發為戍卒,身份地位和陳勝差不多。但沒有到達戍所,他就逃跑了。
他認為自己只是不服從徭役,被處罰應該
是罰錢,
,
被抓到了之后還不服從判決結果,認為自己罪不至死。
結果上報到朝廷之后的最終判決依舊是維持腰斬不變,按軍法處置。
所以陳勝吳廣說得那句“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現在看來,合理嗎
可太合理了啊
我們當然可以站在所謂道德氣節的高地上批判這群逃兵。可是對于他們來說,秦朝又不是真正的心之所向,抵達遙遠的邊疆之后肉眼可見的是死路一條,嚴苛的軍法沒給他們被寬裕的機會。
人在絕境中往往是很難考慮太多的,人在走投無路的時候往往都是孤注一擲的。無所謂了吧,你們后世人罵就罵吧
他們陳勝吳廣,在當時,確實只是想活下去而已。
劉季杵著腦袋,看著天幕上面容之間隱隱帶著點焦慮不安的兩人,感同身受般咂了咂嘴。若是身旁有酒的話,他估計絕對不會吝惜這一杯敬意的吧。
冒著掉腦袋的風險,就算志向遠大的人,在開始的時候,又何嘗心中不會有萬一失敗的擔憂呢
首事者的名號從來不是那么好得的。
后世人大可以用之后的目光,說他們點燃了秦末起義的開端。可是當事人的心中,難道會知道這場起義之后是四面八方起義之士紛紛來投嗎
不可能吧。
陳勝吳廣所在的這支隊伍大約九百人,由兩名被稱為將尉或者縣尉的軍官統率,相當于帝國軍制什伍制的兩個五百人長。在他們的手下,尚且有近十名的百人長和近二十名屯長。
而陳勝和吳廣雖然也只能算得上是這只隊伍的屯長,地位并不高。可若是了解過帝國曾經征兵的人,都會對他們能夠進入軍隊驚訝到側目。
因為秦漢的兵制以及士兵的社會地位,和后來比如宋朝的賊配軍就壓根不是一回事。
“”
韓信迷惑雖然在秦末那樣的亂世,不管是哪一方基本上都顧及不得什么兵員的來歷,能上戰場打仗就行。章邯甚至還把監獄里的囚犯們都薅出來了。
可這不代表,在國家正常運轉的情況下,一定要把罪人悉數塞進軍里吧
不對。敏銳的大將軍再品了品前面社會地位這四個字,臉色一下子微妙中帶著嫌棄。
你別告訴他,是在那宋朝,士兵的地位風評和賊人都差不多了。
多掉價啊
好荒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