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和少康等流單拎出來看挺不錯的,但是后面偏偏要跟上一句不如高祖就是很不爽啊
結果曹髦偏不按常理出牌,偏要論證說少康才是更好的那個,劉邦只是“因土崩之勢,仗一時之權,專任智力以成功業”
dquo”
,怎么能稱得上盛德之君呢。
嘖,你們政治家的文字游戲,真的看多了就覺得挺好笑的,歷史人物的褒貶真的很靈活自由運用伸縮。
這哪里是曹髦個人的真實喜好與理解啊,他哪里是真的完全因為瞧不起劉邦,才一定要一反常理尊少康而貶高祖啊。
這純純借古諷今啊
被內涵了祖宗的劉家人那這個古,你是非要借高祖不可嗎
額,好像也確實只有他老人家,在德的方面特別容易被拿來過來內涵了畢竟剩下的都是三代之君這個地步了。
他們壓根沒想到始皇帝畢竟反秦是漢朝基本立場,誰也沒想過用他來和古代圣賢明君比較。
少康面對的處境,是夏朝的社稷為奸人顛覆,自己在艱難之際推翻了作亂之人,使得最后“不失舊物”。
而曹髦的處境難道不也是如此嗎前任的魏帝曹芳竟然被司馬師廢黜,司馬家犯上作亂之心,簡直就是世人有目共睹。他想要不失魏國社稷,又何嘗不是一種不失舊物呢
而諷刺劉邦,說他雖然能力卓絕,但品行卻不足以稱德,其實主要目的是為了諷刺有才能有功績卻想要造
反改朝換代的司馬家。
他這番話的言下之意,
,
可以為他所用的朝臣。
劉徹搖頭。
對于劉邦被冒犯這件事意外看得很開的孝武皇帝,對著曹髦的操作,是另一重意義上的不認同。
“這又沒什么實質性的作用。”
言辭帶著點辛辣,他含著些許失望地戳破這種做法的本質
“沒有足夠的利益拉攏,沒有實質的投靠價值。光指望利用德義這樣虛無縹緲的東西讓對方羞愧嗎”
“真正會因此感到慚愧的人,早早就應該投入了你的麾下,或者為司馬家所驅逐。而不會為此動容的人,勢必也不可能因為你一句兩句的諷刺,就改換門庭。”
“就算司馬師的去世,”他短暫停頓了一下,組織好說辭“使得對方有人產生了動搖,可以被你拉攏。”
“但是這樣容易動搖、左右搖擺的存在,他們看重的肯定也只能是利益,甚至是近利,并且一旦司馬家重新羽翼豐滿,就勢必會再度回去。”
所以不僅僅是光說這話有什么用了,這句話本身,說出來的價值都顯得稀薄啊。
后世人評價他不算稚氣可是到底還是稚嫩。
明明自己的年歲也沒有多大,劉徹卻依舊這樣從容地評判。只是到了最后,他還是把最為犀利的評價咽回了喉口,沒有發聲。
畢竟,曹髦當時的處境,恐怕也容不得他多做些什么吧
想到這里,劉徹也只能帶著點郁悶地認下。
可惜的是,當時的司馬昭已經成功穩住了局勢或者說,應該反過來,因為司馬昭已經重又穩定了局勢,眼睜睜看著機會錯失的曹髦,才會只能夠在嘴皮子上做做文章吧。
于是朝臣們最后雖然妥協說少康為貴,卻也只將其淡化為一個學術問題。沒有人多開口問出一句話,甚至還按部就班地“吹捧”說他見解獨到,要不要刊定流傳。
真正的目的壓根沒達到,卻還真要把他那樣嚴重拉踩劉邦的發言廣行于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