紂王當然也該有自己的報應。
李世民唇角的笑意淡了下來。
這個懷里還抱著長子,身邊還坐著愛妻的年青皇帝,此刻身上那種仿佛天生的灑脫之氣減弱了幾分,換上的是更為嚴肅或者說莊重的神情,霎時便從一個丈夫、一個父親的身份中轉換開來,成為了一個皇帝。
他安靜地聽著,哪怕在聽見和他有過后世風評齟齬,讓他實打實生了一段時間悶氣的楊廣再被后世人拉出來出場的時候,眉梢也不曾被驚動哪怕一下。
直到后世人與此相關的話語暫告一段落,明眼人都可分曉接下來是對紂王失敗的剖析,他才從靜默中遲鈍地恍然,長舒出一口嘆息。
“受教了。”他誠懇地對天幕如是說道。
這是對天幕鬼神般出現給予他聽聞上下五千年歷史為鑒的感謝,是對后世人出于他們不知情的情況樂于分享知識的感嘆,更是對后世那樣一個可以為后世人培養知識和三觀的時代和后世人所學習拜讀過的無數璀璨先賢的感嘆。
多美好啊,他有時真的會帶著點悵惘地如是嘆息道。
他的大唐當然很好,他為這個朝代一手帶來了貞觀之治,為接下來的盛唐鋪墊好了奏章的序幕。
他看到了盛世的繁華,聆聽見唐詩在短短數十年的時間里光輝奪目壓倒了一片文學的領域,欣賞到一種風華和理念,在幾千年后的時代依舊有余音回響不絕。
他為這樣的唐朝感到驕傲,他深愛著這樣一個幾乎可以稱得上由他一手締造的時代。這點毋庸置疑,哪怕后世的美好讓他都時而忍不住心生向往,他心中大唐的地位也不可能動搖分毫。
但他當然會嘆息,因為他也見到了安史之亂的動蕩,見到了“國破山河在”的殘破,見到了涇源之叛甘露之變,七世皇帝由宦官廢立的時局。
他的大唐還可以變得更好一點啊。
后世人已然為他或多或少指明著一條道路,不是嗎
李世民垂落下自己的眼,看著懷中的長子。
首先糾正一個謬誤,一個鍋其實應該讓周人自己背好的謬誤。
紂王被周人罵不留心尊重祭祀,等于紂王廢除人殉了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誠然,比起武丁一人就出土了1060條人祭卜辭,獻祭人數多達9021人,還有再加上531條沒有記載具體人數,以及無數可能施行卻尚且沒有被我們發現,僅出土現狀占據了殷商諸王69人祭比例的彪悍記錄來看,其余商王的人祭相較起來都頗有種小巫見大巫的感覺。
而帝乙和帝辛在位期間,人祭卜辭只有117條,獻祭了104人,只有56條沒有記錄人數,相較起來好似是溫和了許多卻忽視了周祭制度的出現,已然形成定制的規矩不再需要進一步的卜問。
這些比起來顯得微薄的記載,只不過是在周祭按部就班祭祀之余,臨時因為戰爭或是其他的因素展開的獻祭。
而武王如是詈罵的一個原因,很有可能是另一個大家沒想過的方向
紂王除了用異族人牲祭祀,還熱衷于用商人貴族獻祭。
周發是批判這種行為的不道德,借以拉攏分化商人貴族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