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我們可以更直白點明是和嬴政想要君主,一人獨掌大權的需求截然相反的。
而這樣的需求,在當時人、甚至我們現代人看來,算不算是始皇帝雄才大略必須正確給予稱頌的優點呢
恐怕并非如此。
咸陽宮室內的燭火明滅,映照不清帝王隱于暗處的面容。
未央宮廷里的君臣相對,臣子低首聽著上頭愉悅的輕笑。
太極宮殿內的家庭和睦,一家之主攬著妻子并笑容不改。
當皇帝的,誰還不了解誰呢
我們以后見之明的眼光去看待中國歷史,會說中國古代自始皇帝起誕生了主義中央集權君主制度,將加強君主和加強中央集權視為歷史朝代的兩條主線,認為這兩個趨勢是歷史潮流大勢所趨,洪水滔滔眾望所歸,于是所有站在對立面的力量無外乎螳臂當車,癡人做夢。
而更多人站在皇帝的立場之上,更是將一者視為統一而不可分割的一體。
更有甚者,如果說皇帝的立場因為個人性極強的緣故明君和昏君的存在天然就能被輕易切割總能給人不必要的期待,而文官群體大部分人所體現出來的階級之惡卻總是那么層次分明。
不少人在皇權和臣權的斗爭中,總是難免更偏向皇帝一方。甚至誕生了皇帝的立場天然比起地主階層更偏向平民的這種讓人定睛一瞧,難免覺得起猛了眼花了的言論。
或者,更準確一點來闡明
這是依舊沒能擺脫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于圣主明君的期待,潛意識里在為皇帝這一封建社會最高的統治權威而辯解甚至狡辯。
我們不如去掉始皇帝英明神武前無古人后鮮來者的濾鏡,客觀去看待這件事情,那么就可以明了
最起碼,君主這一件事上,是全然無關乎于他對于未來的眼光是多么精確而長遠,純粹由于他個人強硬而不肯分權的個性。
后世人講了很長的一段話,其中不少術語和細思極恐的內涵沖刷著聽眾的大腦,一時半會到底難以全部理解。然而,嬴異和呂不韋一人還是準確地把握住了最關鍵的矛盾
權力啊
嬴異皺著眉,略有些苦惱地抬頭望向天花板,想要借此放松一下緊繃的神經。
而呂不韋則難免有些陰沉地低著頭,哪怕心里對于自己未來的下場有了定論,卻依舊抿緊嘴角,沒有絲毫動搖和退讓的想法。
沒有多少人能夠比他們更清楚權力的重要性,也沒有多少人能比他們更明白權力斗爭的殘酷。可即便如此,這個矛盾依舊不是那么輕易就能夠以呂不韋即時放權退了一步為結局告終的。
這關乎到嬴異和呂不韋君臣一人心中的政治理想。
子楚和呂相君臣,其實是相當戰國風味的君臣組合。
什么叫做戰國風味呢
賈誼在過秦論中就和我們說的很明白“不愛珍器重寶
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盡管這句話原本是用來形容六國對于秦國實力的恐懼,從而做出的抵抗政策。但也從側面為我們形象刻畫出了大爭之世中,各國為了招攬人才不惜下大力氣,花大心血的真實寫照。
傳統的周朝的分封體系,雖然因為井田制的瓦解和周天子權威的淪喪而逐漸分崩離析,卻并不代表著分封觀念,以及分封所帶來的一系列的貴族階層和觀念,立刻便從人們的思想體系中從此失去了存在感。
或者說,其實終封建社會始終,它的存在都沒有完全消失。只不過從周朝那種嚴格的,一旦分封完成,那么分封區域所有的土地、人口以及創造出來的財富都直接隸屬于被分封者的形式,轉變成了各種形態。
就比如說歷朝歷代,都難免存在的冊封同姓諸侯王,就屬于是分封制的一種變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