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書籍的成本一般是由筆、墨和人工構成。雕版印刷出來的書,若印多了,這雕版平坦下來的人工微乎其微,只剩下筆墨成本。
漱玉紙與縑帛媲美,賣得只比縑帛便宜一點,但其實成本比縑帛要低很多。
這樣一來,如果雕版印刷,書籍的成本將大大降低,有更多的人去讀書,朝廷就有更多的人才可選拔。
只是
鄧綏抬起頭,看向兩人道“朕讀書時,發現書中訛誤甚多,若這樣就去刻板,遺誤后人,實在不妥。不若先校書,再刻板印刷。”
許慎聽完,心中為后進學子感到高興,喜道“陛下圣明,考慮周到,非我等及。”
鄧綏聽到一向質樸醇厚的許慎竟然這樣稱贊自己,不由得笑起來道“許博士精通五經,師從大家,這校書一事需要你。”
許慎十分樂意“承蒙陛下信重,下臣愿意。”
許慎答應后,鄧綏又問他還有何人學識淵博,許慎推舉馬融劉珍等人,然后轉頭看向鄧弘。
鄧綏點頭,假裝沒看到許慎的動作,叮囑許慎處理好校書和為陛下啟蒙的事情。
許慎心知這兩兄妹估計有事,就告辭離開。
鄧弘留了下來,問道“陛下,難道臣的學問不如許博士嗎為何陛下讓他校書,而不讓我也校書”
校書這不僅是學問的證明,還是名留文壇的機遇。
鄧綏聞言,朝他笑道“二兄確實不如許博士。”
鄧弘聽了臉一紅,強行辯解道“論博學,我不如許博士;但若論對尚書的理解,許博士不如我。”
鄧綏解釋道“二兄現為侍中,又為圣上師,且你身子不甚強壯,校書耗費心神,我怕你吃不消。”
“二兄,校書之人都是經學名家,以二兄的性子定然不肯落人后,長久以往怕是對你身子不好。”鄧綏繼續勸解。
鄧弘動搖了下,但又舍不得校書的名頭,遲疑道“只是”
鄧綏見鄧弘的神色,明白他心中所想,于是提出一個折中的意見,道“二兄治尚書,不如與他們只校這一本如何”
鄧弘頗為意動,但最后還是搖頭“不妥,我還是不去了。若為名聲而去,反而失了本心。”
鄧綏見鄧弘做出這樣的取舍,心中對他高看一眼,并不是所有的讀書人都能拒絕這個誘惑的,贊道“二兄真乃儒生。不過,不去校書,二兄用心教導陛下也是一眼的。”
教導出一位明君,亦能青史留名,萬古流芳。
鄧弘做了決定,反而放松起來,對妹妹說的話極為贊同。于是,他開開心心回家做教案去了。鄧綏看著他的背影,不由得笑著搖頭。
然而,這樣的輕松開心是短暫的。西北傳來戰報,鄧綏看完整個人都愣住了,心臟一抽一抽地疼。
漢軍與諸羌戰于平襄屬漢陽郡,大敗,死八千余人。漢軍氣勢萎靡不振,諸羌大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