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報傳到朝堂之上,君臣都松了一口氣。北方的戰亂終于平定,現在只剩下諸羌。
朝臣之所以這么緊張,是因為南匈奴叛漢時,羌人對大漢發起猛烈的進攻,寇抄三輔,入侵益州。大漢兩線開戰,國庫空虛,生民凋敝,極為艱難。
抵御羌人的軍隊數戰無功,軍老師疲,人人思歸。朝廷在正月里召回任尚,罷了他旗下的郡國兵,讓其回鄉種田。
羌人兵強馬壯,來去如風,屢次劫掠三輔。朝廷于是在三輔設置都尉,加強防備。
東漢在西北與西面的局勢,簡直亂做一團。西域放棄了,三輔幾乎成為邊地,屢次被劫。
漢軍精銳在與南匈奴交戰,若再失敗,后果不堪設想。大漢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機,國家危若累卵。若再敗于南匈奴,邊疆的各族恐怕會聞風而叛。
面對如此危局,朝堂上出現了兩種聲音。一種是放棄涼州,并力北邊;一種是不放棄涼州,兩邊共舉。
提出放棄涼州的是大將軍鄧騭,反對放棄涼州的是太尉張禹。
這與其說是鄧騭與張禹的對立,不如是謁者龐參和郎中虞詡的對立。
龐參建議鄧騭放棄涼州,將邊民遷入三輔,全力與南匈奴開戰。虞詡向張禹力陳絕對不能放棄涼州。
兩方人直接在朝堂之上大吵起來,都堅持己見,不肯后退。大將軍的擁躉不少,張禹乃文官之首,跟從他的人也不少。
劉隆看到這樣的架勢憂心忡忡,西域沒了,涼州再沒,那雒陽城還有什么安全可言
若真棄了涼州,說不定東漢會像唐中晚期一樣,國都六陷,天子九逃。那時候的大漢才真是風云飄搖。
朝堂之上吵不出結果。下朝后,鄧綏分別召見鄧騭與張禹,劉隆就安靜地坐在一邊旁聽。兩人各陳其言,鄧綏當場不置可否。
離去后,鄧綏問劉隆“隆兒,你覺得呢”
劉隆沒想到母后竟然會問他的意見,堅定地道“不能放棄。若連我們都放棄了涼州,那涼州的百姓該如何”
說到這里,劉隆想起了辛棄疾,他就出生在被大宋放棄的北地。辛棄疾一生都想恢復中原,卻不逢明君。
劉隆抬頭盯著鄧綏,鄭重地說道“母后,現在大漢還不到山窮水盡的地步。國庫雖然困難,但這是一時的。若此時放棄涼州,恐怕將來收復需要花費十倍百倍的力氣。”
鄧綏疲憊的臉上露出一個欣慰的笑容,撫摸著劉隆的頭發道“我兒年小,但有英豪之氣。你說的對,大漢還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現在朝野上下同心,我們會度過這段艱難的時間。”
劉隆堅定道“對,我們會度過去的。”
母子說完,鄧綏令班昭擬詔,采取張禹的意見,令四府大將軍府、太尉府、司徒府、司空府九卿征辟西州豪杰為掾屬,又拜涼州諸太守長吏子弟為郎。
這個詔令表面上是獎勵守衛涼州的官吏百姓,另一方面又是謹防涼州生亂,與諸羌勾結。這些掾屬和郎中從某種意義上可以看作質子。
幸運的是南匈奴投降了,但是大漢也付出了代價。由于西邊戰略收縮,羌人更加強勢,攻入漢中郡治所褒中。漢中太守鄭勤與掾屬皆戰死。
捷報傳來沒幾天,九郡國發生地震,房屋倒塌人員傷亡不計其數。鄧綏連忙派謁者去撫慰賑濟百姓。
然而地震只是一個小序幕,大漢六州又發生蝗災。大漢一共有十三州,發生蝗災就有六州,而且這六州還是主要的產糧區,其中就包含司隸。
蝗蟲過境,無論莊稼還是草木都寸葉不留。前幾年大漢過得艱難,今年要比往年更艱難,蝗蟲產卵,若不消滅完,只怕明年比今年更加艱難。
百姓面對成形的蝗災,幾乎毫無反抗之力,只能祈禱于神明庇佑。
“母后,讓我和你一起去。”劉隆鄭重地對鄧綏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