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郡國共一百零四,地震波及四十二。地震發生后,災情頻傳,鄧綏也就一直往外派謁者,吊死問傷,賑濟百姓。
時間慢慢撫平傷痛,百姓漸漸從悲傷中走出,擦干眼淚重新開始生活。
朝廷運行也步入正軌,迎面而來的一件大事就是孝廉考試。
尚書令上了一封請求皇太后皇帝參加孝廉最后一場考試的奏表。
孝廉考試被尚書臺一向認為是自己的事情,但是尚書令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去年武舉考試皇帝親自督考。
考官的高度決定考試的規格和考生仕途的上限。皇帝主持的考試肯定要比尚書臺主持的更重要,考生也有更好的前途。
就拿二二月份派出的謁者而言,郎官不足,就從留京師的武進士中擇取忠厚質樸者充當謁者。
謁者一職一向是高門子弟和孝廉的禁臠,任期短,權力大,事起而興,事了而歸。謁者若是事情處理得好,有可能立馬就能提拔。
然而,這次竟然混進去了武進士,這讓尚書令生出一股隱憂來。他決定也要皇帝督考孝廉考試,不能讓武舉獨美。
此舉正中鄧綏和劉隆下懷。二人假意思考半天,并以孝廉乃國之根基,說可以親自主持。
尚書令聞言先是大喜,但心中總覺得哪里好像不對。太后皇帝賞臉,他哪有推辭的道理
只是太后皇帝主持了最后一場孝廉考試,那前一場誰主持
原先的流程是皇帝臨時指派官員主持,若真按原來的流程,那就沒尚書臺什么事情了。
這讓尚書令怎么能能同意孝廉考試必須握在手中,不能旁落。
于是,尚書令自請尚書臺主持第一場考試,太后皇帝都應了。
尚書令出了崇德殿,后背出了一層冷汗。他總覺得自己像是被帝后二人牽著鼻子走。
尚書令召來尚書仆射左雄說了孝廉考試的事情。孝廉考試的淵源與左雄極深,當初還是他上表請求考核孝廉激濁揚清,進賢退不肖。
“現在不獨陛下圣心難測,就是圣上腹中也多有籌謀。”尚書令感慨萬千。
左雄聽完,沉吟半響,突然笑起來道“我明白了。”
“你明白什么”尚書令不明所以。
左雄聞言一頓,隨后笑起來,搪塞尚書令道“陛下與圣上文武并重。”
尚書令狐疑看了眼左雄,握拳捶自己的腰,搖頭笑道“人老了,不中用了,以后要靠你們年輕人了。”
尚書臺干實事的官員大多出身小世家甚至家世微寒。尚書令年紀不小了,他觀帝后二人的態度,怕以后這尚書臺要左雄接班。
左雄不說,他也不追問,反正看樣子是對尚書臺有利。
改動后的孝廉考試,無論從考生的質量,還有考試流程都比去年舉辦的武舉要好上很多。
考試流程的改動不影響考生考試。尚書臺主持初試,被正式稱為省試;而皇帝主持的復試由于在
德陽殿舉行被稱為殿試。
劉隆在心中暗道,總算把考試流程順過來了,終于瞧著不別扭了,以后還要再接再厲。
孝廉省試考完之后,鄧騭罕見地給皇太后和皇帝上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