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費請求先進入屋子,卻并沒有大開房門迎接后來者,而是藏匿了不良于行的齊襄公才重新出來。他和另一位侍人徒勞地阻攔了一番,最終一個死在了兩扇門之中,一個死在了階下。而賊子進門,又殺死了偽裝成齊襄公的第三位侍人。
可惜齊襄公還是沒能逃脫殺身之禍,他大概是被藏在了門后,反賊推門進來剛好在視線死角內。然而最終賊人在一扇門下看到了他的腳,發現了他的蹤跡,就這樣成了第四個被害人。隨即,公孫無知被立為新的齊君。
寤生搖搖頭,盡管已經聽過了各位國君的死于非命,諸兒的死也仍舊讓他感到莫名。
旁人被害往往是因為自身地位不穩,如魯侯息姑;又或是亡于暗中的陰謀算計,如衛侯完;或是在相持中屬于弱勢,如魯侯允。
唯獨齊侯諸兒,他分明乾綱獨斷,若非這場意外,大概要再過許久,他才有可能因為第二種原因而被謀害成功。
只得理解為,連上天都無法忍受齊侯諸兒的無道之舉了。想到這,寤生低頭輕笑,雖然那后世的小姑娘對天道似乎頗為不屑,他卻還是信的。
時間回到齊襄公剛即位時,由于他“無常”,大概是肆意妄為,性情舉止無狀,大家都很難摸清他的心思。所以鮑叔牙覺得國將生亂,帶著公子小白就跑路去了莒國。很快鮑叔牙的預測成真,管仲也帶著公子糾跑去了母親的娘家魯國。
而史記對“無常”的解讀就是列了他做過的各種離譜事情包括但不限于殺魯桓公、和文姜私通、殺不該殺的人、性喜漁色、欺凌國中貴族等等。確實可以感覺到齊襄公行事好像全憑他個人心意,不是什么好人。
但是怎么說呢,一來從政治上看,他在位時,齊國明顯是上升期,對衛國和魯國成功進行干預,又完全吞并了紀國,算得上一時無兩;二來,他都那么對自己的侍人了,侍人卻還對他忠心耿耿。
雖然這個時代的底色確實是忠誠,也有句俗語叫“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但三個侍人在他性格這么差的條件下都甘愿為他而死,不管怎么解釋,齊襄公應該都還是有那么些人格魅力的。
所以他的主要污點確實還是無道,不管是用道德來判定,還是用為君之道來衡量,齊襄公都不太合格。以至于史書雖然沒怎么評價他,最多也不過“無常”二字,但是對他持有的感情色彩實在呃,不呈正面。
而對我們來說,齊襄公最出名的部分,也終究還是他和文姜的八卦。對于一個諸侯,一個有爭霸之心的諸侯而言,如果他知道的話,大概會覺得很不甘吧。
“是這樣嗎,諸兒”文姜終于抬眼看向自己的兄長,二人視線相交。
“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