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夫人所言甚是。”諸兒聞言,贊同地點了點頭。
不遠處的宣姜難以忍受地閉上了眼。
公孫無知死后,齊國陷入了混亂,因為齊襄公似乎無子。雖然根據元和姓纂這本唐朝時追溯姓氏之源流的書說,齊襄公有個兒子逃到了楚國,但是主要文獻對此都沒有記載,感覺比較存疑。
至于女兒,我們通常認為魯莊公的妻子哀姜應該是齊襄公的女兒,也就是魯莊公的親表妹。但是左傳對此沒有明確記載,史記的記載則看起來更不太對勁,里面說哀姜是齊桓公的妹妹,也就是魯莊公的小姨。
這里的問題其實比較大,一個是魯莊公娶哀姜的時候本來就比較晚,是在莊公一十四年,而齊僖公也就是魯莊公的外祖父死于桓公十四年。哪怕哀姜生于齊僖公死掉的那一年,嫁給魯莊公的時候也已經一十八了。
哪怕是今天的女性,一十八不結婚都經常要被催了,更何況古人。慣例而言,這個時候的女子大概十五就已經嫁人了,不太可能拖到一十八,除非她一婚。但齊國完全沒有必要把一婚的女公子嫁去魯國,魯國也不一定樂意。
第一個問題是,雖然這時候看起來大家好像時不時就違反一下人倫的樣子,什么娶小媽、搶兒媳都不少見,但是娶自己母親的妹妹這種事還是有一點點離譜的。從婚姻的發展形態而言,之前說過,在族外婚之前,班輩婚就已經形成了。
也就是說,在排除血緣、也就是完全混亂的隨機男女婚姻關系,即同姓不婚前,首先排除的是和自己的母親、姨舅之間的關系,而把婚姻只限制在同輩的兄弟姐妹之間。所以從規律而言,一個尊奉同姓不婚的時代,娶小姨這種事
娶小姨子行,娶小姨還是不太行的。我認真的。啊,為什么排除的沒有和自己父親的關系因為母系氏族嘛,族內婚的時候不知道爹是誰,族外婚的時候哪怕到對偶婚階段知道爹是誰了,孩子也還是歸母親的部落。
“母系氏族”咀嚼著這個名詞,寤生若有所思,他憶起了與武姜的母家申國有關的一件舊事,“申駱重婚,西戎皆服,所以為王”
此事亦與秦國有關。大駱娶申侯之女,生嫡子成,又有庶子非子善于養馬,為周孝王欣賞,欲以之為嫡。申侯勸阻孝王時稱,申國祖上為驪山女,驪山女與嬴姓先祖婚,故西垂可安。如今兩姓又婚,西戎于是以其子為西戎之王。
孝王最終另外封了非子名為秦的城邑,這一支即為秦國之先。而申女之子成仍舊尊于西戎。也就是說,從驪山女遺傳下的這份血緣,是西戎尊服的條件之一。此事年代久遠已無法細究,但應為“母系”的一種體現。
“南疆倒也還有不少部族存此遺俗,族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熊通補充了一句,隨即笑道,“所謂荒蠻正因其惡俗未改,心智未開。這母系雖并非“惡”,但與那些舊俗大抵是誕生于同一時代,故吾等少見。”
“不過聽這小姑娘的意思,似乎所有的部族都要經歷這么一遭。”
寤生的食指在另一只手背上點了點“申女往往強勢,又聽聞楚君治下女子亦可干政,齊國又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