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同姓不婚這個原則還怪優生優育的咧。
晉文公
小白的眼神愈深,他果然未看錯人。可惜晉侯詭諸似乎已經脫離了甫一來時的狀態,變得不動聲色起來,令他失了繼續觀察的興致。
好了繼續說昏禮。第三步問吉,上一步問了名,在宗廟卜出吉祥的結果,這時候就可以派人把這個好結果告知女方了。第四步就是納徵,用我們今天話說就是下聘了。雖然幣本義是帛,但玉、馬、皮、圭、璧、帛都可以叫幣,知道是聘禮就行了。
納徵下聘之后就算訂婚。第五步請期,就是告知各路親朋好友婚期;最后一步親迎,之前就說過,哪怕是諸侯之尊,理論上也是要去親自迎娶妻子的。只有天子可以例外。
但是問題這就來了。納幣這件事情,在左傳的記載中不止一次,但是都是諸侯遣大夫前往夫人的娘家納幣,并且特意強調了“禮也”。也就意味著如果諸侯親自去納幣,這是不合禮數的。而魯莊公這次確實是親自去的。
史書當然沒有寫為什么親自去納幣,隨便猜猜的話也許還是與齊、魯之間的復雜處境有關畢竟想想文姜在自己晚年,情人早就死了、兒子估計也翅膀硬了很久的情況下,去了兩次莒國,也還回過齊國。
再加上魯莊公一直沒有結婚,是的,他之前是沒有正室夫人的,這次將要從齊國娶回的才是他的正妻。而這時候,他繼位都二十二年了。正經來說,哪怕這時候的人二十及冠算成年,一般來說十五也都結婚了。
什么大齡未婚男青年,要知道當時的人四十來歲死翹翹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他這時候都三十大幾了。這一系列問題聯系起來,很難讓人不懷疑其中到底有什么內幕。雖然就算有內幕也只能瞎猜了,攤手。
不過,歷史畢竟不是小說,沒有什么權貴老男人守身如玉直到遇見真愛,只有狗男人負心薄幸背信棄義。是的沒錯,魯莊公真的是文姜的親兒子,他某種意義上繼承得很完美,文姜是結婚了還念著真愛,魯莊公則是非常典型的渣男。
這段在莊公三十二年才會寫到,不過既然說到這里就一趟講完好了。剛才說魯莊公一直沒正妻,但是他還是有小老婆的。而且更離譜的是,人妹子本來不樂意跟他,他許諾會讓孟任當夫人,兩人割臂歃血為誓,才成功泡到手的那種。
結果孟任兒子都生了也沒當上夫人。呸,渣男。
嗯,不過考慮到魯莊公最后還是娶的齊女做夫人,而且我們之前也論證過,比起史記中完全不可信的哀姜是齊桓公妹妹的說法,她八成應該是齊襄公的女兒、魯莊公的表妹我合理懷疑一下文姜在其中作梗不過分吧。
不過還有一種可能。比如魯莊公其實一直在努力抗爭,想讓孟任當夫人也有部分原因是為了借機拒絕齊女。畢竟有他親媽一個估計已經讓他對齊國通過姻親搞事有警惕了,何況他爹魯桓公也是不明不白死在齊國的。
但是齊國當然不會愿意放過這個機會,趁著文姜還是母夫人,婚姻大事本來就是父母之命,當然要趁熱打鐵、親上加親。結果兩方拉鋸多年,雖然把文姜熬死了,魯莊公最終也還是抗爭失敗了。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嘛,誰讓齊襄公之后是齊桓公呢。不過不管齊國在位的是誰,甚至不管文姜和齊襄公有沒有私情,文姜都肯定愿意給兒子娶齊女。讓自己的侄女做兒媳婦,似乎是古代母親都非常喜歡的事情。
大概一來侄女和自己一條心的可能性比較大,二來也是為了加強娘家的影響力,鞏固自己的地位尤其這個時代,對于這些在國與國之間聯姻的貴女們來說,心到底向著娘家還是向著夫家,其實真的還是挺難說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