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經的內容終于說完了,其實就幾句話卻發散了這么多。我們現在回歸莊公二十二年的傳,其實這一年的傳從頭到尾只講了一件事,就是陳宣公逼死了自己的太子御寇及其所引起的一系列嚴重后果的前因。
是不是覺得這句話說得很繞其實不繞,御寇的死無非是想廢長立幼的老套路,大家想必也已經看膩了,但逼死御寇只是個導火索。重點是御寇和陳厲公的兒子、自己的堂兄弟公子完關系很好,公子完怕接下來倒霉的就是自己。
于是公子完堂堂跑路了,一溜煙兒去了齊國。說到這里,如果對齊國有所了解的話,大家應該已經明白這是什么嚴重事件的前因了田氏代齊。作為宣告著春秋結束,戰國開始的重要標志之一,公子完就是篡奪了齊國的田氏的祖先。
齊國諸人臉色均有所變化,包括外嫁的文姜和宣姜兩人。倒是魯侯同陰沉的臉色難得微霽,不禁露出幸災樂禍之色。
畢竟聽過多少魯國的不和,再怎么波折也只不過是內亂,而如此豪橫的齊國,最終甚至淪落到被外姓人取而代之竟還不如那晉國,至少還是同宗。
他瞧了晉侯詭諸一眼,又不屑地移開目光。如此違逆祖先之人,后代定當不會有好下場。便等著看罷。
齊國姜姓,乃是周朝的開國功臣呂尚、也就是我們很熟悉的姜子牙的后代。我們一般將春秋時代的齊國稱為姜齊,將戰國時代的稱為田齊。但很明顯,田齊的這撥人其實不姓田,他們只是氏田,于是又是姓氏混淆導致的稱呼變化。
所以田齊其實是媯姓,畢竟是陳國公族的后代嘛。作為一個在各大國之間受夾板氣的國家,陳國某種程度上也算是一躍翻身當主人了。就是不知道原主人是個什么心態,畢竟當大家都叫齊國的時候,不了解的人很容易以為它們一脈相承。
現在就來正式講講公子完吧,剛才說到他是陳厲公的兒子,對的就是之前那個史記和左傳記載矛盾,我們很仔細分析了一番的那位。公子完逃到齊國以后,齊國待之以卿位。
自此左傳不再稱他公子完,而是管他叫“敬仲”。而根據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的記載,敬仲是他的謚,至于為什么從以國為氏的陳改稱田,史記的三家注說法不一,比較公認的說法是上古音中陳和田近似。
當然音韻學這種東西,反正我是不懂的,大佬說是就是吧。而且現在大學里的音韻學基本講中古音比較多,上古音又是另一套。有興趣的話大家可以自己研究一下。話說回來“敬仲”這個謚,仲應該還是排行,敬作為謚號倒是很常見。
嗯,一瞬間能想起來的謚“敬”的其實是荀彧。荀彧作為三國著名人物,幾乎是人臣中品德和名聲的巔峰之一。以此做參照,可以想見陳完其實一生應該也是安分守己并為齊國作出貢獻的。如果不是這樣,田氏可能也沒有在齊國崛起的機會。
春秋和戰國還是不太一樣,血緣的重要性要更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