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群公子們沒有散是滿天星的這個好機會,晉獻公當機立斷派兵圍聚,一舉清除了這些不安定因素。這個事件叫“盡殺群公子”,殺的是晉獻公的父親和祖父輩的庶支。而重耳那會兒的叫“盡逐群公子”,針對的都是自己的兒子。
其實這個思路我們今天想是沒什么毛病的,多少朝代的內亂都源于兒子太多,且兒子們或者都想當皇帝。如果沒有這些手握重權的皇親國戚,國家的穩定不就有了保障但換個角度,總有人要掌權,兄弟總比外人可信啊,連劉邦當年都是這么想的。
當然,劉邦也可能本來不會這么想。但是他是看著秦始皇搞郡縣制,結果秦朝滅亡的時候沒有兄弟拱衛的慘狀的不考慮胡亥這個人比較特殊的情況,周的兄弟拱衛還是有點實際作用所以漢朝就搞出了郡國并行制。
但問題就在于,晉獻公所處的這個時代,本質還是一個血緣貴族的時代,它和漢朝的情況是不太一樣的。先秦尤其春秋是一個法理就支持著嫡長子繼承制,國人大部分都是同姓遠親的時代,庶支是很難公然上位的。
晉獻公這一脈篡位足足用了四代人,你贏了也不一定能上位,曲沃之前把晉侯都殺了也沒成功。漢朝怎么能一樣,早就是成王敗寇,贏了你就能當皇帝。臣子都和你沒什么關系,一朝天子一朝臣,聽話就留著,不行就換。
外姓人都一樣,更別說是皇族中人,阻力就更小了。君不見劉皇叔就因為有個皇叔的名分,多少人因此來投嗯,天知道漢獻帝還在曹操那活著呢。正統有正統的意義,但也沒那么大意義了。
扯遠了,晉獻公自己因為上位非常不正,所以作出了消滅晉國公族的決定,這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后果。戰國七雄是齊、楚、燕、韓、趙、魏、秦,其中齊國被田氏所篡,燕國、楚國和秦國都是正常延續下來的。
那么韓、趙、魏呢三家分晉也是春秋戰國分界的標志性事件,但是問題在于,不同于我們想象的類似于魯國的三桓,韓、趙、魏并不是晉國的公族。
趙氏和秦國公室有同一個遙遠的祖先,魏氏雖然是姬姓但血緣都能追溯到周文王那會兒了。只有韓氏,有出自曲沃桓叔、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桓之族的說法,但總得來說也還是認為他們是周武王之后。
公族是類似于皇族的詞匯,說的是一國國君的近親族人。唯獨對晉國來說并不是這樣,晉國的公族已經在晉獻公之后變成了一種接近于官職的東西,因為晉國已經被他把公族造作完了
但是血親往往在這個時代擔任著各類重要的官職,比如楚國的令尹、也就是類似于宰相的職位,經常由國君的親兄弟擔任,各類重要的官職也大多都是公族出身。啊當然,楚國到戰國的時候被這復雜的血緣關系坑得不輕
所以說,任何改革你都要符合時代背景啊,天才生得太早就是瘋子不就是這個道理,為什么說晉獻公生太早就是這個原因。如果不是因為人才匱乏,外人其實沒那么容易手握重權,就算有那么一兩個,還有更多的自己人。
肥水不流外人田,國家給叔叔不比給八竿子打不著的遠親讓人聽起來爽一點不過這事兒還是可以換個角度,以齊國為例,有能力的外姓人上位,雖然國家不是自己的了,但國家還在,架構還是自己的老祖宗創設的,齊國甚至沒改名。
這是什么這不就是禪讓這不就是傳承為什么說我們的國家沒有斷絕,不就是這個道理朝代更替但文化底色沒變,這就是歷史的意義。夾帶個私貨,我真的很討厭什么“明亡之后無華夏,崖山之后無中國”之類的話。
對了順便吐槽一句,穿歷史的小說總喜歡搓火藥搞熱武器,搞商業搞思想革命,甚至變革社會制度對此我只想說,請默念“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明朝甚至宋朝以后搞我都不說什么了,再早是不是真的有點過分了。
要不寫架空也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