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位,若是要擔水,還是按照我剛才取用的高度,只到七分便好。這水汲得越高,行走間濺出得也越多,不如少取一些,免得濺濕衣履。”
劉昀見木匠說完有些忐忑,輕聲安撫道“多謝好意,確實是這個理。只不過,我近日找到了另一個辦法,能讓取滿水的木桶,在擔水前行的時候不再大量濺出。”
荀彧凝神傾聽,黑若點漆的眼眸平和地注視著劉昀,靜候答案。
不遠處有一棵白果樹,劉昀走到樹前,抬手摘下兩片拳頭大的樹葉,折返,將樹葉分別放在兩個水桶內。
樹葉輕而柔,安靜地漂浮在水面的中心,仿佛湯碗中浮著的一顆青棗。
眾人隱約意識到劉昀此舉的用意,可多數人覺得,這個辦法有些異想天開。
木匠在心中搖頭。或許世子是帶著“加個蓋子”的想法,把樹葉蓋在水上。可是這兩片葉子只有半個巴掌那么大,比起直徑有半條腿那么高的水桶,實在小得可憐,又怎么能擋住不斷晃出的水
唯有荀彧沒有貿然下論斷。他重新架起竹擔,按著原先的步伐向前。
水桶內的水輕輕搖動,白果葉在水中輕輕舒展身子,像是兩只溫柔的手掌,將不安分的水全數按在桶內。
木匠登時睜大眼,露出不敢置信的模樣。
荀彧心中早有預感,對此并沒有表現出特別的訝然,只是耐心地等候劉昀的答案。
劉昀替荀彧取下擔子,還給木匠,這才回過身,回答第二個問題。
“再渺小的物什,只要放在正確的位置,便能扶顛持危。”
至于為什么木桶里放樹葉能有效地防止桶內的水溢出,這就要從挑水本身講起。
用扁擔挑水之所以容易灑出來,是因為挑水時,肩膀的細微起伏會給扁擔產生一個作用于水桶的力,水在周期性驅動力的影響下會不斷震動,容易導致共振。而在水面上放一片樹葉,能增加阻力,減少水的振幅,從而解決這一問題。
荀彧斂眸熟思,看向劉昀的目光帶著一種讓他無法辨析的暗芒
“若為山之,未成一簣1,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薪盡火滅,世子又將何如”
如果努力了許久,最終功虧一簣,看著大廈傾倒,所有的一切都化為灰燼,那又該怎么辦
劉昀嘗試著拆解題干。或許,荀彧所說的“薪盡火滅”,還有另外一層含義
電光火石之間,劉昀忽然想到史書所記載的,關于荀彧的結局。
負薪而行,日夜兼程,卻在踏上高處的那一刻,目睹山陵一寸寸崩塌,所有過往的努力都淪為泡影,仿若一場笑話。
憂悒而亡或者被逼自盡,本質上并無太大的不同。
漢末侍中荀彧,卒于公元212年,大漢國祚終止的前夕。
想到這,劉昀心中略沉,他慎重地凝睇荀彧,輕聲開口
“事者,難成而易敗也2,自古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