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公孫喜聞言冷哼一聲道:“大戰在即,可這小子倒是閑著很。……不必管他,待過幾日,老夫就把他給打發了。”
有公孫喜這話在,中軍的魏軍兵將自然更沒有人去理睬蒙仲,任憑他在中軍兜兜轉轉。
三月中旬,公孫喜率領十八魏軍,拖拖拉拉地抵達了伊闕一帶,在伊闕山的北面約十里處駐扎,命士卒就近砍伐樹木,建造營寨。
在魏軍于此建造營寨的期間,韓軍主帥暴鳶僅僅帶著十幾名近衛,親自來到了尚未建成的魏營。
暴鳶與公孫喜,可謂是老相識了,畢竟前些年田章率領齊、魏、韓三**隊討伐秦國時,公孫喜與暴鳶就擔任田章的左右副將,協助田章一舉攻破了秦國的函谷關,迫使秦國割地求和。
自那場戰爭之后,田章固然名揚天下,成為當今世上屈指可數的名將,而公孫喜與暴鳶二人,亦因為這份功勞而在本國聲望上漲,深得兩國君主的信任。
然而,即便是老相識,可公孫喜與暴鳶此番單獨會面時的談話過程,氣氛卻絲毫不見輕松。
原因就在于,明明兩國相約一共抵擋秦軍、討伐秦國,可公孫喜卻故意姍姍來遲,甚至于還在鞏城駐扎了近十日之久,這讓暴鳶相當不快。
要知道,在魏軍沒有抵達時候,可是他韓**隊與東周的軍隊一同在抵擋秦**隊。
東周的軍隊能起到多少幫助?
雖然暴鳶很承情,但東周國的軍隊人數不過萬人,士卒的實力亦頗為羸弱,如何抵擋得住秦國的軍隊?
但考慮到此番魏軍是援助他韓國而來,暴鳶也只能壓下心中的不快,向公孫喜簡單介紹當前秦軍的情況。
“……我麾下有韓兵十萬,另東周的援兵近萬,主要部署于伊山西側的伊闕山南側一帶,抵擋從南部「新城」方向而來的秦軍……據我打探,秦軍的兵力約在十二萬到十五萬之間,統兵主將乃是「向壽」,只要你我兩方合力,合計三十萬軍隊,定能一舉擊潰秦軍,順勢進攻秦國。”在公孫喜的帥帳內,暴鳶對公孫喜介紹道。
“向壽啊……”
在得知秦軍的主帥乃是向壽后,公孫喜心中唯一的一絲擔憂頓時煙消云散。
秦國不是沒有名將,比如樗里疾、魏章、司馬錯等等,皆是哪怕公孫喜都為之忌憚的猛將。
樗里疾即嬴疾,此人不用多說,于丹陽、藍田之戰中擊潰楚國的傾國之兵,隨后又立刻轉戰濮上,擊敗齊國名將田章,但是令中原諸國都感到驚恐,幸運的是,這位秦國名將早早便病故了。
至于魏章,那是張儀的“心腹之將”——秦國素來有朝內執政大臣推薦親信將領在外統兵的傳統,在張儀擔任秦國國相的期間,便是由魏章配合張儀的一切“游說”行動,其中就屬魏國在這方面吃的虧最多:先由張儀出面游說魏國,要求魏國臣服秦國。魏國不肯聽從,張儀立刻命令魏章出兵攻打魏國的城池,擊敗魏國,隨后張儀再次出面游說魏國臣服。
不得不說,這是相當強勢的游說方式,逼得當時的魏惠王亦不得不暫時屈服,罷黜了國相惠施,而任命張儀為魏相。【PS:正因為這個傳統,當張儀被驅逐的時候,魏章也被秦國驅逐。】
至于司馬錯,則是前些年秦國與楚國爭搶巴蜀之地時綻放光芒的秦國將領,當時司馬錯在巴蜀之地擊敗了楚國,繼而采取逐一擊破的方式,攻覆了巴、蜀、苴三個國家,助秦國一舉吞并巴蜀之地,在當地設立了「蜀郡」,占領了這片土地肥沃的土地。
前年,司馬錯被調到東線,率軍攻占了魏國的襄城。
倘若問公孫喜如今最忌憚的秦國將領是誰,那么自然就是這個司馬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