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亦想到了這一層,感激之余挽留道:“穰侯,無論如何,請用了飯再回咸陽吧。”
魏冉笑了笑,旋即拍拍白起肩膀說道:“軍中又無甚好酒菜,就不必了,我還趕著回咸陽,待你重創魏韓兩**隊得勝而歸,我再與你暢飲不遲。”
說著,他與向壽點點頭打了個招呼,繼而告辭離開了。
與白起一同將魏冉送出營外,看著魏冉坐上馬車直奔咸陽而去的背影,向壽對白起道:“此番穰侯是特地為你而來,你可莫要辜負穰侯的盛意啊。”
“向將軍所言極是。”
白起點點頭,流露出感激之色的面龐上,逐漸浮現幾絲決意。
雖然穰侯魏冉對他的要求僅僅只是守住新城即可,但白起對自己的要求可沒有那么低。
無論是為了報答穰侯魏冉,還是為了他自己的前程,白起都希望自己能在這場仗中表現地更加出色。
比如說,重創魏韓兩**隊!
然而,這話說地簡單,但實際操作起來卻頗為艱難——別說重創魏韓兩**隊,事實上對面的十一萬韓國與東周國的聯軍,就足夠秦軍頭疼的了。
唔,東周國的軍隊事實上可以忽略不計,關鍵還是那十萬韓**隊。
秦、齊、趙、魏、韓,在如今的各國局勢中,作為三晉之一的韓國,已經跌落到第五位,與宋國平起平坐,但就像去年齊國起兵十五萬攻打宋國卻最終失敗一樣,就算是秦、齊這種強國想要吞并韓、宋這種小國,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達成的。
宋國遠沒有齊王田地所預想的那般羸弱,而韓國作為三晉之一,也絕沒有世人所誤以為的那般弱小。
不可否認,相比較魏、趙兩國,同為三晉之一的韓國,除了有過一段韓昭侯時期的短暫中興外,其余時候默默無聲,始終扮演著一個被秦、魏兩國欺負的角色,那么問題就來了,這樣一個弱小的國家,為何又有「天下強兵(劍)勁弩皆出自韓」的美譽呢?
這樣一想其實就明白了,事實上韓國并不弱,甚至可以說,由于它被夾在秦、魏、趙、楚四個強大的國家之間,非但沒有向外擴張的機會,反而時刻受到秦、魏、楚等國的威脅,這使得韓國的軍隊制物發展地極為快速,且歷代的韓國君主就算再平庸,也不會終止在鍛造工藝方面的提升,因為這是韓國唯一能夠在這個亂世茍存下來的保障。
正因為如此,韓**隊的兵器與弓弩,事實上是整個中原工藝技術最高超的,就拿弩具來說,射程更遠、準度更高、威力更大,縱使是秦**隊面對韓**隊的弩具,亦是無可奈何。
這一點,已經在前一陣子秦軍試探性進攻韓軍的戰斗中得到驗證。
當時仍是向壽擔任秦軍主帥,他試探性地對韓將暴鳶麾下的軍隊展開了進攻,幾乎那十萬韓軍只是放了幾撥弩矢,就令秦軍損失慘重,逼得向壽不得不放棄那次的試探。
這也難怪,畢竟暴鳶麾下的軍隊,乃是韓國目前已屈指可數的精銳。
當然,事實上無論是秦王嬴稷,亦或是宣太后、穰侯魏冉,他們都沒想過一口氣吞并韓國,秦國歷來對付魏韓兩國的策略,就是步步逼近、徐徐蠶食,只有像齊王田地那種狂妄的家伙,才會想著一口氣吞并一個小國。
而說到近兩年秦國對魏韓兩國的進攻,主要還是為了試探「魏韓同盟」的可靠程度,為日后徐徐蠶食兩國做準備。
事實上白起此前率軍攻打韓國的新城,這也只是秦國的一次嘗試,看看是否能攻陷這座要塞,畢竟這座新城是韓國為了抵擋秦國入侵而建造的邊境要塞,無論早晚,秦國遲早都要想辦法將其拔除。
可沒想到,白起一戰就打下了新城,這非但讓原本就器重他的穰侯魏冉再次肯定了他的才能,也讓秦國上下心生了趁勝進攻的念頭。
否則,假如韓國的新城并沒有被攻克,秦國的主要進兵方向,多半還是魏國的河東之地,畢竟相比較之下,河東更加殷富,并且是秦國進兵中原的必經之路——倘若能打下河東,秦國就能順勢威脅魏國的大梁,順便將韓國的「上黨(郡)」收入囊中,那也是一塊殷富之地。
可既然如今已攻陷了新城,秦國倒也并不介意嘗試看看能否攻占韓國更多的土地。
但還是那句話,暴鳶麾下的十萬韓軍并不弱,更別說還有魏將公孫喜麾下的十八萬魏國援軍,這場仗白起想要重創魏韓兩軍,著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過對此,白起也有他自己的盤算。
次日,白起與向壽二人帶著數百名秦卒,乘坐戰車來到了伊水東岸的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