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在下了解,是這樣。”魏青點頭說道。
聽聞此言,蒙仲微微點了點頭,旋即說道:“好,我知道了,魏司馬辛苦了,先回帳歇息吧。”
“喏!在下告退。”
看著魏青離去的背影,蒙仲深深皺起了眉頭。
平心而論,此番單獨面對一個秦國,他已經壓力很大,實在不希望義渠國介入其中,因此只要有可能的話,他更傾向于通過話術與財帛讓義渠國置身事外。
可沒想到,義渠王似乎鐵了心要站在秦國那邊——明明義渠國的士卒對秦國有諸般怨言,甚至是怨恨。
沒辦法了,既然注定是敵人,那就得考慮先下手為強……
負背雙手在帳內踱了幾步,蒙仲決定先解決這些義渠騎兵。
畢竟,義渠騎兵的存在,讓他此前制定的那些策略幾乎都成了空談,使得擊敗秦國變得更加困難,他必須另外想一個辦法,來擊敗有義渠騎兵協助的秦軍。
但從邏輯上來說,也有另外一個解決方案,那就是先解決掉那些義渠騎兵。
只要殲滅了義渠騎兵,事態就恢復到了他最初預測的那樣,而他當時制定的那套策略,也就重新可以拿出來用來。
這跟在水壺里其實有水的情況下,倒掉水、再裝滿水,然后再燒水的道理一樣,看上去很蠢,但從邏輯上來來說,這個方案其實最省心省力。【PS:本章說解釋一下吧,這里就不贅敘了。】
但問題是,這群義渠騎兵的數量不少,據派出去的方城騎兵大致估算,最起碼有近萬人,單憑蒙仲麾下四千方城騎兵想要一口氣吞掉這支騎兵,勝算并不大。
好在他聯軍中,并非只有方城騎兵一支騎兵,還有約三千左右的趙國騎兵。
倘若魏、趙兩支騎兵匯兵一處,盡管人數上仍比對面的義渠騎兵少上許多,但卻未必不能取勝。
畢竟,趙國邊騎,那可是擊敗了林胡、匈奴、婁煩等異族的強大軍隊,嚴格來說還是他方城騎兵的老師,蒙仲可不認為這樣兩支中原的騎兵,會輸給義渠——唔,其實義渠也屬于中原國家的范疇。
唯一的問題是,奉陽君李兌對于繼續討伐秦國的意向并不堅定,這不,前些日子還試圖拉攏田觸、樂毅二人,來壓制‘主戰派’的暴鳶與他蒙仲——李兌、田觸、樂毅三人,就姑且說他們達成了一個‘主和派’的默契吧。
不同于‘主戰派’這邊,暴鳶與他蒙仲目的一致,‘主和派’那邊,那可真是三個人三個主意。
奉陽君李兌嘛,大概是想見好就收,之所以默許秦與聯軍的僵持,純粹就是為了向秦國撈點好處,無論是給他自己,還是給趙國;田觸嘛,大抵是希望秦國與三晉繼續打得火熱,以便轉移諸國對他齊國的關注;至于樂毅,他的目的最復雜,就連蒙仲也摸不透他到底想要怎樣。
說這三人貌合神離、各懷鬼胎,那真是絲毫都不為過,但偏偏這三人達成了一致,那就是不想再跟秦軍交戰,出于各種目的希望這場仗繼續僵持下去。
不得不說,帶著這些盟友,蒙仲時常也感覺無奈:本來他二十余萬聯軍面對一整個秦國就沒有太大的優勢,內部居然還不能團結。
……姑且再去勸勸那李兌吧,倘若此人執意與秦國和談,單憑我與暴鳶,這場仗就很難打。
思前想后,蒙仲決定再次跟奉陽君李兌私下談談,想辦法說服李兌支持他繼續討伐秦國。